拉近求職者與僱主間的思想落差

2022-04-13

【特稿】行政長官賀一誠4月12日於立法會答辯上,議員集中關注到本澳疫情下幾大問題,包括經濟如何多元、本地人就業、促進經濟復甦等;賀一誠對於經濟復甦的信心未有減退,但如何令居民感受到特首的信心,才是關鍵;筆者認為,至少要解決就業問題。

失業率4.3%、居民、年青人面對就業問題、轉業問題,近日的社會在該方面的關注點,不比新一輪消費計劃低。正如行政長官所指,疫情已經走進第三年,當初所指的最後一公里,在疫情反覆之下,忽遠又忽近;博彩業、旅遊業的反覆,賭廳事件、中小企結業,令到不少市民對經濟、就業前景的信心,以及中小企的經營能力、前景看法等,伴隨著日子而消磨。

就業問題上,社會有意見歸究於外僱仍然充斥各行各業,但本地人卻無工做;官方卻指,市場上有職位空缺、6大博企堅持不裁員、政府又認為,為中小企和企業經營的穩定,保留少量外僱是有其必要的考慮。近期在不同的職業配對資料中,職位空缺以低薪的工種居多,僅最低工資的清潔工、要求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餐飲或服務業從業員,月薪由6656元(最低工資)至普遍7000多8000元,特首所指的5萬元、8萬元管理層職位空缺,職場上有多少個可以提供?特首更借此帶出「機會留比有準備的人」的道理,希望市民積極裝備自己。

但是,透過網上討論區,得到的市民反映,普遍是消極,連外賣配送員近期都有反映競爭日趨激烈,收入減少;在就業、轉職問題上,有時不再是「市民肯不肯放低身段」的問題,而是面對就業時職業技能、年齡(大多以中、老年人士轉職有困難為主),不少待業者中,要供養妻兒、供樓,縱然他們願意接受1萬元以下的低薪工種,在轉職/求職時,面對「人求於事」的景況,想轉職並不容易; 這類問題,帶津培訓是否能夠解決?

政府要求企業騰出職位空缺,僱主對本地人目前求職,總是有這份工是「騎牛搵馬、踏腳石」,憂慮疫過後面臨這批新員會流失,而不敢聘用轉職的本地僱員,成為近期障礙本地僱員就業的部分因素;政府透過行政手段迫使企業釋出工作職位,取錄權在於僱主手上,有職位空缺但唔願意接納本地人,也無濟於事。當務之急,是求職者與僱主都需要拉近思想落差,求職者以誠意打動僱主,僱主也要放下昔日對本地僱員的成見,接受本地僱員願意從事低薪工種,予以工作機會。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