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趙家巷
別忘了望廈
2022-04-22
文化局收購趙家巷24號一事,早前在社會引起一陣討論。外界關注這個位於營地大街附近的趙家大屋要如何保育,未來有何規劃,但甚少被提起的,是趙家原居於望廈,而趙家第一座家廟也曾位於望廈。趙家在這古村曾留下哪些事跡與痕跡?當中的歷史,或不比趙家巷少。望廈古村的種種古跡又應如何保育?這一切都需要社會共同討論。
古村望廈與宋帝後人
望廈是澳門的古村之一。這個平原由於位處於大炮台山與望廈山之間,享有兩山的山水作為水源,方便種田,加上背山向南,冬暖夏涼,於是成為昔日華人在澳門聚居地的首選。而趙家正是其中一個移居澳門後紥根望廈村的家族。根據學者蔡珮玲的《口述歷史——宋皇朝趙氏家族與澳門》所述,趙家是宋朝皇族後裔,於明朝末年遷居澳門。由於是書香世代,趙家一些族人也曾有過一官半職,其中以清朝嘉慶年間,族人趙元輅及其長子趙允菁先後高中舉人最為有名,成為「父子登科」的佳話。澳門最早的私塾也是由這對父子創建於觀音堂對面的趙氏家廟偏殿。據《澳門古籍藏書》所述,這私塾除了教授《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四書五經外,也會讓學生學習地理、歷史等知識。
而趙允菁後來被升為連平州學正,被譽為「澳門最早之塾師」。同時,趙允菁也是澳門紳士,有參與處理澳門地方事務。例如他和其他澳門紳士就曾稟呈香山縣丞挽留判事官眉額帶歷,更曾為此聯合全澳紳商舖戶上書大西洋國王;又曾向香山縣丞稟控有人租洋樓開設鴉片,並分別為防火患事及清查私佔官地舖屋事稟呈香山縣丞。1818年,趙允菁並聯同華商及望廈村民再次擴建觀音堂,並撰有《重修澳門望廈村莊普濟禪院碑記》。
國際商港的政治重鎮
19世紀的澳門並非一條小漁村,而是一個國際商港,既有華洋共處,也面對着殖民政治,望廈一帶的眾多歷史遺跡可謂見證着澳門這段時期的歷史。例如在現時澳門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內,有部分墓碑的年份就比白鴿巢旁的舊基督教墳場的年份更久遠,而墓碑上寫的都是外國人的名字。據講,這正是基督教墳場建成前,外國基督徒在澳門的長眠之地。又例如,望廈的先鋒廟是1808年英軍入侵以「協助保衛澳門」、清朝派兵到澳門趕走英國人後駐軍約20人的地方,而中美《望廈條約》也是1844年於望廈的觀音堂簽訂。
而同樣為人熟識的,還有1849年澳葡總督阿馬留(Ferreira do Amaral)被行刺身亡,地點正是距離望廈村不遠的蓮峰廟附近。當時,由於亞馬留在任內下令開闢馬路,掘毀附近一帶村民的墳墓,又下令拆毀設在關前街的清朝海關「關部行台」,結果激起公眾反抗。根據學者關俊雄的研究,亞馬留於1847年宣布計劃修築的三條馬路,分別是由水坑尾門到蓮峰廟、環繞望廈山、由三巴門連接水坑尾門到蓮峰廟的道路再延伸至關閘門。歷史網站《故城回憶》推敲,這三條路應為今天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馬交石斜坡、連勝馬路及關閘馬路的雛型。而由於亞馬留身亡,他始建於1849年的望廈炮台也一度被擱置,及至1864年才又重新修建,並在1866年阿穆恩(Coelho do Amaral)總督任期內完成。這炮台配備炮火的射程可遠至關閘,是當時澳門北面防守的重要陣地。
據《口述歷史——宋皇朝趙氏家族與澳門》一書所述,已故澳門歷史研究者陳偉恆受訪時曾表示:「從趙家留下大量的扇面和信箋等文物,看到廣州十三行行商送給趙家,由幾個人一起寫的扇面,由此可知他們與趙家交情甚深,其影響力不祗在澳門。」他又指,有一說法是1849年的暗殺澳督亞馬留事件,趙允菁的長子趙勳與學生鮑俊也曾參與策劃,「亞馬留事件當時已被記載,葡國人辦的報章甚至說趙勳是其中一個主謀。」
有指,趙氏家廟由於在1874年的甲戌風災被吹毀,後輾轉遷到趙家巷(現時趙家巷26號),「趙家巷」亦因而得名。趙氏族人便由此在趙家巷生活,直到上世紀60年代,族人因外出謀生、求學,才逐漸離開了趙家大屋。而望廈一帶也因為澳門之後的城市化發展及城市規劃政策,農地漸漸變成中式大宅的花園,及葡式住宅附帶小花園的,例如已幾乎消失的「澳門三大名園」之一的唐家花園,及現時被文化局用作展覽場地的望廈山房。
保育望廈村
然而,望廈村種種痕跡的保育並不見得受到重視。例如唐家花園曾在「法定文物」的名單被剔除,2020年11月的城規會會議中,雖然有委員提出保留唐家花園面向美副將大馬路的立面,但亦有委員表示「要平衡發展與保育,以及要予以發展商彈性」,而最終保留該段立面的建議沒被採納。另外,屹立望廈約兩個世紀的康真君廟,於2016年前幾乎因開路而要被遷移。
唐家花園的主人唐麗泉是清末富商,也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的宗親。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康有為亦曾提字贈予唐麗泉(該字畫於2016年曾於香港拍賣)。及至20世紀中,嘉諾撒教會買下花園的一部分地段開設慈善機構服務社區,又是另一段澳門的歷史。
相較之下,觀音堂旁邊的黃東暘書屋或是較幸運的一座古蹟。2020年6月的城規會上,文化局建議復原或完整保留建築物近美副將的部分等。雖然有委員質疑能保留建築物的中國傳統建築形態,但文化局表示,黃東暘書屋是本澳碩果僅存的書塾式建築,具有一定文化及保育價值,而由於是私人用地,要以保護及發展作平衡考慮,業權人可透過多種方式向文化局提出保育支援。只是,文化局也一直未有向公眾介紹黃東暘書屋背後的歷史。
望廈古村的一切滄海桑田,或唯有觀音古廟(觀音仔)及普濟襌院(觀音堂)的一棵棵百年古樹見證着這些澳門的過去只留下點點零星痕跡。政府收購趙家巷大宅,顯然是重視趙家的歷史。若然如此,相關的痕跡就需要全面保育,而非僅是吉光片羽,以讓公眾了解其身處的時代背景與其重要性。政府既然記得趙家巷,就請別忘了望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