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064號

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

生育的數字密碼

2022-05-20

上世紀60年代澳門出生率較高,不少家庭都有幾個兄弟姊妹

澳門90後的婦女的生育意欲最低

有六成半受訪者認為最理想的子女數目是「兩名」

引子

<民意代表?>一文藉由梳理民意代表季度質詢情況,意圖讓讀者更清晰了解其“表現”。本文,將聚焦澳門出生率。

3月初,澳門婦女聯合總會發表“澳門婦女生育意願”調查報告,脫稿前未能找到完整版本,故只能參考網頁內容。按資料顯示澳門婦女的生育意願升至中間水平,已婚已育者生育意願最高,70後的分數較高為6.62分,而90後的分數為6.02,意欲最低;有六成半受訪者認為最理想的子女數目是「兩名」,影響生育意願則包括工作繁忙、教養問題、育兒開支及居住空間不足。

10分制量表6分處於中間水平,參照另一組數字能更看清問題。根據“澳門兒童數據資料庫”的資料(轉載統計暨普查局),總和生育率看來與上述的調查有距離。所謂總和生育率,即計算每千名婦女度過整個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數。從2011年至2020年期間平均值為1000名,即每名婦女生育1名小孩,峰值是2012年約1300人,而最低在2002年只有813人。顯然,2名子女只停留在理想狀態。

在分析前有必要先補充,自女權運動以來女性研究日增,按部份女性主義流派觀點,女性生育問題包含了女身自主權議題,不應單純視為調查數據。於此,本文無意深入其中的性別議題,只圍繞一項問題作展開:若澳門出生率偏低是社會共識,這究竟是低至怎樣的程度?

世界銀行如斯說

人口問題一向是世界銀行關注議題,就女性生育意願與總生育率(女性人均生育數)持續有進行統計。澳門,並沒有生育意願資料但有完整的生育率數據可供參考。

澳門的資料自1960年開始到2019年,1960年的總生育率為4.7,即一名婦生育近五名子女,當時的國際平均值為4.9,澳門與之相若。自始澳門便遠低於國際水平,到1970年後澳門跌破2,80年代徘徊在2的水平,回歸後一直跌破1,即一名婦女生育不足一名子女,直到2010年才回升到1的水平,新近的2019年則為1.2。

上述數據能看出澳門出生人口自60年代後急速下降,若與國際比較能看得更清晰一點。在1960至1970年,國際平均值一直維持在4,80至90年代則跌至3左右,千禧年後則維持在2。這清晰可見澳門出生率偏低一直存在,縱然不追源60、70年代,至少在回歸早期已逐步浮現。

當然,國際平均值摻雜了不少低收入國家,其高出生人口會影響分析的準確性。為此,只挑選高收入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將有效高其精確程度。只挑選高收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理據有二。首先,澳門自回歸以來GDP一直高踞世界前列位置;其次,與澳門型態相近的香港也被歸於此一類別。

若按標準作分析,則澳門自回歸以來一直敬陪末座,更在2000年到2012年期間連續12年包尾的狀態,即在高收入國家或地區中女性人均生育數最低的地方,近年排名略有回升,但都在倒數之列,具體數據置於文末附註有興趣的朋友可作參考(註1)。

待解開的謎團

澳門出生率偏低問題,從上述國際分佈的數字可以獲佐證。並可以得出自回歸以來未得到處理的結論。澳門政策研究室曾於2015年發佈《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提出宏大遠景與建議分案,如今看來不禁讓人懷疑其中成效。

針對影響女性生育願意低的原因,按婦聯的報告指出有四:工作繁忙、教養問題、育兒開支及居住空間不足,以下就這四個原因作討論。

澳門官方欠缺工作繁忙的全面調查資料,「最新」的官方統計已是2007年由勞工事務局及行政公職局的研究,考量到年代久遠欠參考價值。在未有參足資料下難以判斷澳門工作繁重的情況,坊間則普遍認為存在高壓力問題。

教養方面,按政府長期引用的國際測試PISA顯示澳門教育公平性獨步全球,並長期提供各項支援與資助,被廣泛宣傳為成功的家長教育與家校合作,究竟家長有壓力是因為杞人憂天?還是政府的認識與事實不符?這可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育兒開支既與教育有關,更關乎日常消費開支。按政府公佈的教育投入狀況,看來這並非家長主要擔心的;而針對日常開支,統計暨普查局定期就住戶收入與開支情況進行調查。為免影響閱讀,詳細數字置於文末附註,有興趣朋友可自行參閱(註2)。

自回歸後的統計顯示,住戶在收支平衡所剩餘額逐年遞增,由最早數千元至最近2017/2018年度是每戶有2萬元餘額。按統計公佈資料表明,該組數字為已考慮其間通脹率所提供的實質數字。

而最後一項影響婦女生育意願為居住空間不足,此問題相信是不用作過多的討論。在此只補充一點予讀者,澳門自2011年起採用樓價指數,當時樓價指數為91,而自2013年起樓價指數超過200後,全澳的樓價指數便一直維持在230至270之間的水平。

假設這四項是女性生育意願低的主因,上述也大致歸納出自回歸以來政府的處理手法。最後補充與生育問題最相關的一組數字,看是否能成為解答謎團最後一塊拼圖。

按理,出生率偏低城市其人口增長有較大機會偏低,但澳門顯然是與別不同的。按照世界銀行統計,澳門近20年的人口增長一直高於國際平均值並排在全球中間水平,縱然與高收入國家或地區比較也是偏高。以2020年情況而言,人均生育數最低的六個國家或地區,除了馬耳他和澳門外其他都是遠低於國際平均值許多(註3)。

根據2000年至2020年澳門政府公佈的新生嬰兒數,最低一年約3100人,而最高則超過7000人,2021年則約有5千名新生嬰兒。假設把這20年期間的新生嬰兒數作最大化換算,即排除新生嬰兒死亡率,這20年間加總後約11萬新生嬰兒人口。2000年時澳門總人口約為43萬人去年則超過68萬人,在低生育率極低情況下澳門人口成長依舊強勁,每年的人口增長,新生嬰兒佔了多少百分比?其他又佔了多少?解開此謎團,政府這20年來的人口政策邏輯,自然能了然於胸。

附註

註1:世界銀行總生育率(女性人均生育數)高收入國家/地區

2000年至2006年期間:榜末(0.9)

2007年至2009年期間:榜末(1)

2010年及2011年:榜末(1.1)

2012年:榜末(1.2)

2013年:尾2(香港1.1、澳門1.2)

2014年:榜末(1.2)

2015年:尾2(香港1.2、澳門1.2)

2016年:尾4(韓國1.2、新加坡1.2、香港1.2、澳門1.2)

2017年:尾5(韓國1.1、波多黎各1.1、香港1.1、新加坡1.2、澳門1.2)

2018年:尾5(韓國1、波多黎各1、香港1.1、新加坡1.1、澳門1.2)

2019年:尾6(韓國0.9、波多黎各1、香港1.1、馬耳他1.1、新加坡1.1、澳門1.2)

註2:住戶每月平均收入及消費開支數據(取自統計暨普查局)

2002/2003,住戶每月平均收入24786;住戶每月平均消費開支20321

2007/2008,住戶每月平均收入36271;住戶每月平均消費開支26943

2012/2012,住戶每月平均收入48637;住戶每月平均消費開支34259

2017/2018,住戶每月平均收入55497;住戶每月平均消費開支35488

註3:世界銀行人口增長率(2020年高收入國家/地區及最低總生育率6個地方)

高收入國家/地區 0.34、韓國0.13、波多黎各0.01、香港-0.03、馬耳他4.1

、新加坡-0.31、澳門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