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170號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內港年年水浸

擋潮閘擋得了嗎?

2022-09-23

內港治水問題多年來未能徹底解決

曾佐威

商戶反映內港北雨水泵站對暴雨排水有幫助

下環一帶同樣受水浸困擾

內港商戶在打風前夕裝上防水閘

張麗珍

8月期間,有兩個強颱風襲澳,包括8月10日襲澳的「木蘭」以及8月25日襲澳的「馬鞍」,而「馬鞍」升格為8號風球前夕的8月23日,正值是5年前「天鴿」襲澳的日子。「天鴿」襲澳後,「山竹」吹襲期間,澳門都有出現嚴重的水浸。對於不少澳門人、尤其是當年目睹過「 天鴿」水浸期間的居民、商戶而言,颱風伴隨而來的水浸威脅那種恐懼,歷歷在目,內港居民、商戶更加留下了心理陰影,每逢打颱風都十分驚恐。

「天鴿」和「山竹」後, 2019年10月30日 ,特區政府正式公佈《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內港北雨水泵站已建成,但居民反映,對風暴潮作用不大,內港商戶、居民如何能夠走出「打風黑點、逢打風必浸」的日子?

「天鴿」的黑暗日子

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本澳近年不斷受到惡劣及極端天氣帶來的威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有2017年吹襲本澳的「天鴿」,以及2018年吹襲本澳的「山竹」,當年「天鴿」襲澳本澳後,內港至爐石塘一帶,北區由青洲至台山一帶,都受到水浸威脅,部份地區的水深更加將停泊在街上的輕型私家車「滅頂」,水深高達2米,多個地區成為澤國、水退後更加是滿目瘡痍。全澳多個地區的供電及供水系統,也受影響或破壞,斷水斷電多日,全澳多個低漥地區的居民和商戶,當時在8月炎熱的高溫,摸黑生活、依靠取水,渡過了短則數日、長則一星期的生活,那段日子,不少澳門人仍然感受和印象深刻,甚至留下了陰影。

下環坊會加強區內商戶居民的防風準備

下環街坊會會長張麗珍表示,仍然記得當年「天鴿」時水浸的情況,不少下環區的居民、商戶也對於「天鴿」的情景印象深刻。她形容,目前街坊、商戶「聞風色變」、「聽到打風都驚」,故此,在「馬鞍」吹襲前,即8月23日,坊會已經提前向區內商戶派發宣傳單張,提醒商戶做好防風、防水浸準備,不能對颱風來襲掉以輕心。她續指,自「天鴿」、「山竹」後,坊會掌握了區內長者和地面、一樓住戶的聯絡方法,逐一致電提醒,若氣象局發出的颱風消息是將有風暴潮,將會進一步提醒及呼籲居住於鋪面、一樓的住戶考慮屆時到避險中心或親友家中暫住;民防部門也會聯繫住戶,作出撤離提示及了解撤離的意願。經歷「天鴿」後,由於當時水深高達一樓,有部份一樓的住戶颱風期間會有所提防。

內港北同樣是水浸中的苦命人

另一邊廂,在內港北一帶,同樣是打風、暴雨、海水倒灌期間的水浸重災區。十月初五坊眾互助會理事長曾佐威表示,「馬鞍」吹襲路徑改變,幸好未為本澳帶來強降雨,當時十中初五街一帶沒有出現水浸。但為了應對颱風,該區商戶都不敢不加提防,在24日將貨物移至店內較高位置或搬走,搬到貨倉,希望減低一旦水浸而造成的損失。而這種方式,區內商戶都習以為常,更加是暫時在颱風、暴雨期間的自救方法。他形容,「浸一次大家都好傷,搬一次係好辛苦,但浸一次好傷。」只好將貨物撤走。

政府推《防災減災十年規劃》治水患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襲澳,所帶來的風暴潮與天文潮形成疊加效應,對本澳低窪地區造成嚴重破壞,本澳的水位監測站錄得最高達5.58米潮高。

2019年10月30日 ,特區政府正式公佈《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以下簡稱為《防災減災十年規劃》),該規劃是《2018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所提出,2018年2月,在國家減災委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正式啟動相關編制工作。防災減災十年規劃以“共建安全韌性城市、同享幸福美好生活”為願景,以建設國際先進的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城市爲目標,以保障居民和公眾生命財産安全爲根本,選出基礎設施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風險管理與監測預警、應急隊伍救援和裝備、應急指揮和城市安全運行監控、應急物資保障、社會協同應對、公眾憂患意識和自救互救、粵港澳應急聯動與資源共享等9個重點領域,有序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根據這9個重點領域,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確定了 37項約束性和期望性指標,以全面反映未來10年澳門防災減災與應急能力建設的成效。共分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總則,對規劃背景、編制依據、基本原則等內容進行了說明;第二部分現狀與趨勢,對澳門“高風險”等級的公共安全事件進行了定義和分析,並對澳門本地應急能力現狀進行了評估,確定了優先發展領域;第三部分願景與目標,對規劃願景、規劃目標及分類指標進行分析和說明;第四部分主要任務與行動方案,對澳門應急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具體項目進行了說明;第五部分保障措施,對規劃的實施、評估等進行了說明。

按照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的設想,至2028年,主要防災減災工程和項目基本建成,安全韌性城市願景基本實現,公眾生命財産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在提高基礎設施防災減災能力方面,2028年中期目標的防洪(潮)標準提升至200年一遇;高位水池保障供水量需達約14.3萬立方米,可供水約 12小時;緊急情況下,澳門電網自主供電能力佔日最高負荷比例為50%;一般災害在災後不超過 6小時內恢復主要幹道公交車輛通行。應急隊伍救援和裝備能力上,消防員數量佔常住人口比例的2.5%,治安警比例是10%,可用於傳染病治療的負壓病房病床需多於200張。應急指揮和城市安全運行監控能力, “天眼”鏡頭總數會至2028年的4200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上,避險中心基本生活物資儲備可滿足需求的天數不少於3天。

硬件建設上,海事務水務局自2012年,就內港水患整治措施進行專項研究,其後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岸線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的設計高程為2.30米,相等於潮高4.10米,抵禦十年一遇洪水為標準,上述工程已於2015年完成。「天鴿」後,為長遠解決內港水患問題,工務部門積極推進在灣仔水道口建設擋潮閘,以抵擋200年一遇的洪水。然而擋潮閘工程預計由工程從立項、中央審批到工程實施完工,至少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段期間,為了防止內港區因颱風或暴雨而造成大規模水浸,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區政府委托科研單位在原有防洪設施的基礎上,開展優化研究,務求提高內港整體防洪及排澇能力。根據國家現行的規範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圍堰設計規範》,結合澳門內港碼頭區的實際地形特徵、現有防洪設施、淹沒損失情况、實施可行性、建設投資比較等分析研究,決定取有關標準的上限,即以抵禦20年一遇的洪水作為工程的防禦標準,設施的設計高程為3米,對應潮高4.8米(即防洪牆的高度約為1.5米)。

對擋潮閘,內港的商戶對於風暴潮的抵禦能力,都有保留。

擋潮閘未必適合

內港曾經提出建擋潮閘抵禦水浸,但行政長官於2021年11月17日出席立法會答辯期間曾指,「擋潮閘是一項大白象工程,造價高昂,單是設計費估計要數億元,而且每年保維費用較也十分貴,也要考慮屆時閘起不來怎麼辦!?」到底擋潮閘是否內港居民擺脫水浸的唯一希望所在?

曾佐威認為,擋潮閘很大工程,也要研究做多高 。他提出:「如何擋到1.5米高嘅水,但『天鴿』時水浸深度高達2米,擋潮閘則要做到3米高,不過,若擋潮閘高3米,屆時會對沿岸視線造成影響,尤其是世遺景觀,所以會存在社會爭拗、文遺景觀影響等問題,政府需要長遠考慮。」

他又指,「政府資助的防水閘,可以造到兩米高,但屋內的結構和牆身物料,由於老化,若水浸嚴重,有防水閘都「頂唔到」, 除了牆身物料老化會滲水、地下渠瓷磚也會有水「谷入」,無法承受嚴重的水浸。他提議,若要根治颱風和風暴潮帶來的水浸,在媽閣、旅遊塔對出收窄河道,做堤基,若工程再擴大範圍,在新城A、E區做大壩,將水截住在外圍,減低澳門河道內闊外窄,颱風和風暴潮期間水湧入後無法水退的情況。

張麗珍亦認為,擋潮閘對於颱風和風暴潮帶來的水浸的效果未必如理想,也提出,擋潮閘維護成本高、高度多高等的憂慮。長遠解決內港南一帶水浸問題,她認為建堤壩,在關閘至媽閣一帶興建堤圍,提圍可作行車及輕軌,藉以解決擋潮閘和交通問題。

行政長官於2021年11月17日出席立法會答辯期間曾指,「擋潮閘是一項大白象工程,造價高昂,單是設計費估計要數億元,而且每年保維費用較也十分貴,也要考慮屆時閘起不來怎麼辦。」

風、雨季一般在10月後會隨著入秋而結束,但內港商戶、居民,還要與水患問題周旋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