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181號

2022年10月07日

星期五

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

2022-10-07

石排灣郊野公園內之濕地(來源:澳門自然網)

2020年,石排灣郊野公園內一株假菩提樹被颱風「海高斯」吹至樹身傾斜,根部外露,市政署將之扶正並作臨時支撐(來源:市政署)

2020年,石排灣郊野公園內一株假菩提樹被颱風「海高斯」吹至樹身傾斜,根部外露,市政署將之扶正並作臨時支撐(來源:市政署)

石灣公園內的蒲桃古樹,樹齡約111歲現時狀態匝屬瀕危(來源:澳門古樹網)

路環是澳門的後花園,更是澳門的寶藏。澳門的古老名園似乎都集中在半島,但離島的花園的價值也絕不遜色——不論是社會價值還是生態價值。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石排灣郊野公園正是其中之一。

教會舊農場見證時代

根據民政總署於2013年出版的《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石排灣郊野公園最早是天主教耶穌會管理的農莊,在20世紀40年代用作教導孤兒透過農牧謀生的場所。1962年起由海外省農林研究委員會管理,至1976年改由澳門農林廳接管。自1981年起,澳葡政府將此地定為保護區域,其後成為澳門第一個郊野公園,於1985年5月28日由時任葡萄牙總統恩尼斯揭幕。

特別一提5月28日這日子,是因為這天為葡萄牙歷史而言相當重要。1926年5月28日,葡國發生「五.二八革命」,第一共和被推翻,第二共和成立,一直到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後才又「改朝換代」。澳門好些建築的名字都曾與「五二八」這日子有關,例如澳葡政府於1932年在筷子基上就修建14座兩層磚瓦平民房屋,分成兩排,取名「五二八坊」,附近建於1940年的的蓮峰運動場也曾名為「五二八運動場」。

1974年4月,葡國發生「康乃馨革命」,之後葡國撤出非洲殖民地。1975年12月31日,葡萄牙宣佈取消澳門獨立地區司令部,撤走駐軍。1976年,《澳門組織章程》頒佈,定出這段時間澳門的政治架構與制度。1986年5月,中葡兩國政府表示,決定在6月下旬於北京開始澳門問題的會談。

若從年份來看,不難發現這公園的歷史也是隨着澳門的大時代行進。

古樹見證的過去

根據2021年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位於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內的古樹共有24棵,其中19棵是假菩提樹,剩下的5棵中,一棵是現時全澳唯一的紅膠木古樹,一棵是全澳唯一的蒲桃古樹,一棵是全澳最老的水翁古樹。

紅膠木古樹

現存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內的紅膠木古樹現年約110歲。據《樹載濠情》介紹,紅膠木原產於澳大利亞,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引入栽培。這樹種是常綠喬木,高可達25米;樹皮黑褐色,堅硬,上部及枝條的樹皮會脫落,留下光滑橙褐色的表面;能生長在熱而乾燥的環境中,能抑減林地雜草生長;遭山火焚燒後再生能力也很強,木材可供製車輛和傢俱等,但也是白蟻愛好寄居的樹木。

蒲桃古樹

根據《樹載濠情》,民政總署2011至2012年進行的樹木調查共找到兩棵蒲桃古樹,一棵位於盧廉若公園,一棵則位於石排灣郊野公園,兩棵樹當時的樹齡均約100歲,其中以石排灣郊野公園的一株長勢較好。但及至2021年,《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中的蒲桃古樹就只剩下石排灣郊野公園的這一棵。而根據市政署的《澳門古樹網》,這棵蒲桃古樹健康狀況現已屬「瀕危」。

據介紹,蒲桃的種加詞「jambos」是蒲桃的印度土名。這樹種分佈於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產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貴州、雲南等,喜生於河邊及河谷濕地,華南常見野生,也有人工栽培。蒲桃的樹枝分枝甚廣,雖然主幹極短,但屬喬木,樹可高逾10米。蒲桃成熟了的果實可供食用,且鮮甜味美,據指可用來製果醬及糖果,也可曬乾作藥用,有說有養胎、保胎之效。另外,蒲桃的木材結構細緻,不易變形,耐腐蝕,切面光滑,可供建築、橋樑和傢俱等用,是種「周身是寶」的樹木。

水翁古樹

現時全澳共有三棵水翁古樹,但石排灣郊野公園的這一棵是全澳最老的,樹齡逾120年。據介紹,水翁是常綠喬木,在中國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大洋洲等地都有分佈。這樹種樹形美麗,花有香味,常被用作風景樹。樹如其名,水翁耐濕性強,喜生於水邊,更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故常被植於湖堤邊。另外,水翁的果實可食用,花和葉可供藥用,據講有清熱袪濕的效用,而木材是優良的造船用材,可製龍骨、船底板和櫓等。據《澳門自然網》介紹,「水翁每年5至6月開花時,藍點紫斑蝶、擬旖斑蝶和幻紫斑蛺蝶成群出現,吸取花蜜,圍繞著樹冠翩翩起舞,相當壯觀」。

公園內另外兩棵古樹分別是榕樹和龍眼,都是華南常見的庭蔭樹和果樹。這些園內現存的古樹樹種亦多少反映了昔日居民「天人合一」的生活——靠着大自然,人有可供食用的農作物,有可以治病的藥材,也有可供造船、製作傢俱的木材,人於是有了基本的依靠。

消失的古樹

但這十年間,一些10年前有被記錄的古樹,因為各種原因,其名字最終沒出現在2021年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上。例如民政總署在2011至2012年的樹木調查中,曾在路環步行徑連接石排灣郊野公園徑之間找到軟莢紅豆古樹一株,據指當時的樹齡約100年,長勢良好,但在2021年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已不見其名字與編號;當年記錄到的龍眼古樹也有3棵,現在名錄上只見一棵;當年這區的古樹地圖上公園附近的兩棵古樟樹也不再見影蹤。這一帶的假菩提古樹亦然,2021年名錄上的數目較當年在這區記錄到的已有所減少。

當中或許是因為近年多次的風災,或因為樹木本身的健康,又或因為環境的改變造成影響……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最終的結果是——這裡的古樹減少了。

事實上,根據《樹載濠情》,民政總署2011至2012年進行的樹木調查共記錄到792株古樹。及至《文遺法》下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於2016年推出時,名錄中的古樹數目共有555棵,這數目未包括當時民署表示「下階段將整理」、位於私人地方的大約170棵古樹。即使將當時的555棵和170棵相加,當時的古樹總數仍只有725棵,即比2011年時少了67棵。據民署當時回覆媒體查詢,《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的792棵古樹除當時《名錄》公佈的555棵古樹及170棵私人業權內的古樹,還有地權尚未清晰的古樹,而部份古樹由於颱風及病蟲害等原因死亡或風倒而被移除。

之後澳門經歷「天鴿」、「山竹」、「海高斯」等風災,好些古樹倒下。確實,不論是以前的「民政總署」或現時的「市政署」,對一些古樹也曾全力搶救,例如加思欄花園的九里香,一些本屬私人地段的古樹近年也獲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之中,例如是觀音古廟兩株樹齡約500年的海南蒲桃。但整體而言,澳門受保護的古樹數目仍較2011年時記錄到的古樹數目少,截至2021年的《名錄》中,古樹名木數目合共是616棵,其中4株是由歷任特首栽種的名木。而早前氹仔卓家村10棵假菩提古樹會否因開路被遷也引起公眾廣泛關注。

自然的饋贈 天人合一

滄海桑田,時至今日,澳門已變得非常城市化,即使石排灣位於離島路環,這區亦已高廈林立,與昔日的農莊、石礦場的面貌可謂大相逕庭。留下來的一點點痕跡,是郊野公園內對過往的農耕生活的記錄,以向公眾介紹澳門的自然資源。例如公園內設有「藥用植物園」介紹植物的藥用價值。事實上,一些「廿四味」涼茶的配方就會用到雞蛋花、鴨腳木的樹皮,甚至水翁花等,而這些都是澳門擁有的古樹樹種。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與我們的文化、歷史息息相關。一代一代的古樹特徵反映着澳門昔日的生活,也反映着澳門歷任政府的綠化政績——樹木得到善待,可以「長命百歲」;政府因地制宜,透過不同品種的樹木造福市民,讓市民與自然共生,城市永續發展。古樹的生態價值高,各年齡層的古樹數量越繁多、品種越豐富,則象徵着這城市的政府對綠化工作的重視;反之,若古樹出現斷層,城市的自然生態也難免步入虛弱。

一直以來雖見政府不時有向公眾解釋古樹的健康狀況,或有多少私人地段的古樹被納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但甚少看見政府向公眾介紹有多少「未成年」的古樹最終成為了「古樹」,或將會成為「古樹」。公眾印象更深的,或許是一棵棵正值花樣年華的樹木遭胡亂修剪,甚至錯斬。澳門不斷種植更多的新樹木:根據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21年全澳新種植的樹木就共有4093株(以行人道樹為主,不包括公園、山林、小型綠地及眺望台等樹木),比2020年的1605株、或2019年的1027株都多得多,但這新一批的樹木是否能健康成長,枝繁葉茂,又會跟澳門市民產生怎樣的連結,一切仍是未知之數。

唯有持續保護,有長遠的目光,澳門的古樹才不至於絕跡。

澳門的一切,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見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