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211號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本版新聞

MORE+

就業

數據

2022-11-11

澳門真正的挑戰或許在跑完一里路之後,才正式開始。

自疫情以降,就業不足逐步惡化,向勞工局求助個案大增

隨著自由通關未有期,市面未見全面復蘇,就業數便受大眾關注

三年疫情持續影響下,不少市商舖結業,致就業不足率歷史新高

疫情以降博企則透過讓員工休假方案替代解僱,這些都是過往數據所沒有的影響因子。

引子

疫情以降,市民對政府公布的數據關注度大幅提升,近年最受注目的自然是就業數據。當低失業率情況下就業數據自然不受大眾關注,而隨著自由通關未有期,市面未見全面復蘇,再加上媒體緊貼報導,數字自然映入大眾眼簾。

究竟月度、季度的就業調查反映著怎樣的事實?數字的意義為何?不少媒體轉引政府的失業數據及政府的公布內容作為解釋,固然能幫助居民把握整體情況。但要進行深度解讀,則有必要對數據作更多的比對。本文一如以往,梳理就業相關數據以求反映現實,並協助讀者能在數據的基礎上對問題自行解讀。

翻查統計暨普查局的網站資料,就業數據可追溯至1998年。本文截稿前最新公布的就業調查為2022年6月至8月份數字,是故本文的資料範圍選自1998年至2022年期間。考量到澳門社會自回歸以來出現鉅變,經濟規模、工種與人口等較今共不同,這些必然影響到統計分析結果,故筆者只選取較具可比性的數字作比較,如失業率、就業不足情況等,薪資、工時等變幅較大則不列入討論;其次,數據解讀必須先假定政府的抽樣方式與樣本數具代表性;最後,考量本文讀者為普羅大眾,故只選取市民最關注的數據及避開專業術語作解釋。

失業率、就業不足及勞動參與率

居民最關注的自然是失業率,按政府的定義為失業人口佔勞動人口的百分比。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2022年6月至8月),整體失業為4.3%,本地居民失業率為5.5%,這貌似能得出本地居民失業情況較為嚴重的結論,惟必需顧及兩點。

自2013年始政府把本地居民失業率作獨立公布,而自有公布以來本地的數值皆高於總體水平;其次,按本地人口較的佔比及就業工種等諸多因素,皆會影響數值的升降,故實不足以作為本地人失業較嚴重的強力證據,但整體失業率尚有以下的解讀意義。

翻查1998年至2022年期間數據,只有以下年份失業率高於4.3%,分別為回歸前的1998年(4.6%)及1999年(6.3%),回歸後2000年至2004年(由6.8%逐年下降至4.9%),時間點大致在回歸前後到賭權開放初期。而本地居民失業率5.5%則是歷史最高水平,但考量到2013年以降澳門經濟正值起飛,估可比性不足,而疫情前本地居民失業率一直維持在3%以下。在比對疫情發生後的2020年(3.6%)及2021年(3.9%),可看出本地居民就業情況持續惡化。

除失業情況外,就業不足率與勞動參與率皆是反映就業情況的重要指標。按官方定義,就業不足率是指在參考期內非自願地工作少於35小時,並可隨時接受更多的工作或正在尋找更多工作的就業人士。可以簡單理解成就業不足率愈高,則意味勞動力面對的工作環境愈不穩定。而勞動參與率的定義為勞動人口佔年齡在16歲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簡單去理解勞動參與率愈高,則16歲或以上正在工作的人愈多。

最新公布的就業不足率16.5%為歷史新高,過往的數字維持在0.4%至4.1%水平。基於月度波幅較大,再以2022年第二季度的數據作比較,該季度的就業不足率為4.1%,亦處在較高水平。考量到賭權開放前澳門工作較為單一,而疫情以降博企則透過讓員工休假方案替代解僱,這些都是過往數據所沒有的影響因子。因此,以第二季度數字比對疫情發生後的兩年2020年(3.5%) 、2021年(4.1%)及2021第一季(2.8%)則一目以然。

而就勞動參與率的情況,最新公布的數字68.9%是自2008年以降的新低,大約與2007年(68.6%)的數字相若。

若單從收據來分析,本澳現時的失業情況大致和回歸前後到賭權開放初期情況相若,而本地居民的失業情況則是歷年新高。自疫情以降,就業不足逐步惡化。勞動參與率則與2007年水平相近。上述內容尚未納入澳門回歸以降的人口暴增與城市的轉型,讀者在分析時建議納入有關因子作考量。

關鍵細節

承接上述,下文將最新公布的數字,與失業率較差的七個年份作比較,這相較於比對較好的其他年份,更能了解本澳的就業現況。

按2022年第二季度公布資料顯示,失業原因分次主要有私人或家庭理由(27.2%)、公司結業(24.3%)、臨時性工作完結(17.8%) 與被解僱(17.7%)。先就被解僱的情況作比對,過往的七個不同年份皆高於20%水平,其中最嚴重的2003年更佔超過三成(32%),由此可見被解僱情況未算嚴重,惟必須考量博企的休假替代方案,這無疑對被解僱的數據具顯著影響力。而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字為公司結業情況,最新公布的數字遠高於回歸後任何一個年份,大致與1998年(27%)的水平相近。

而就業不足原因的分析,能看出時代轉變的軌跡。過往七個年份的數據主要是訂單、顧客不足或淡季所致,以1999年至2003年為例,訂單、顧客不足或淡季所致的佔約60%,而未能找到有關工作為原因則維持在20%至35%水平之間。

回看本年第二季度公布的數字,主要原因為是公司安排放無薪假或部份有薪假(45%),而未能找到其他工作則接近三成(27.7%),此組數據大致與回歸早期相近。考量到公司安排放無薪假為疫情後企業的行政手段,估再比對疫情後此方面的數據。

2021年公布的就業不足原因,依次為公司安排放無薪假或部份有薪假(60%)、訂單、顧客不足或淡季(20%)、未能找到工作(16.6%) 。比對兩年的數字可明顯看出放無薪或部份有薪人數減少,但未能找其他工作的比例則有10%左右的升幅。

從年紀分布則看到另一組問題,2022年失業年紀較多人數佔比分別為25至34歲(29.3%)及35至44歲(23.2%)。若與疫情以來的情況比對,則無明顯變化。2021年,25至34歲(24.7%)、35至44歲(24.4%);2020年,25至34歲 (29.1%);35至44歲(23.9%) 。但若與過去的數字比對分析,則可發現自回歸後以降,主要失業年紀落在35至44歲之間(由48%逐年回落至36%),而34歲之前失業人數比大約落在20%的水平。2022年公布有30%失業人士年紀介乎25至34歲情況,則要追溯至回歸前1998年(31%),才發現相近數值。

後續如何

顯然而見,有關澳門就業調查公布數據還有或多,各行業的失業比、不同教育程度人士失業情況等,皆具可讀性,篇幅所限無法於此文逐一討論。而數據只是協助我們理解社會發展片面的資料而非全部這點至關重要,居民實際面臨的就業與經濟壓力相信各人自有量尺,這與政府的標準是必有所落差,問題只是差距有多大而已。

面對就業問題可看政府在積極應對,削減勞工額、經濟援助及工作配對等一系措施,再加上動用累積的財政儲備,相信短期內能有效遏止情況持續惡化,並維持在穩定水平。接下來,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澳門終有一天迎來經濟全面復蘇,屆時經濟究竟要復元至怎樣的水平,失業與就業問題才能獲得大幅度改善?

就上述歷年數據給予了我們借鑑:假使只能回復到回歸前後至賭權開放不久的經濟水平,這將不會有多大的改善空間。同時,當下澳門的福利制度、人口數目,薪資水平等已非當年所能比擬,更不消討論其他外部影響因素,這值得我們思考與執政者的提前部署。

澳門真正的挑戰或許在跑完一里路之後,才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