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市民及家庭正向思維教育

2022-11-21

【特稿】賀一誠在11月16日與議員答辯期間指出,本澳今年首9月共錄得65例自殺死亡個案,同比上升7成1,本澳居民佔59例。經初步判斷,自殺原因主要由多種因素組成。當中1例為18歲以下的,其他都是成年人。特首都坦言:「呢個我哋係好痛心」。疫情之下,居民精神健康及輕生問題,引起社會持續關注,有部分是由於疫情影響經濟、居民收入、繼而產生一連串的漣漪效應,觸發家庭問題、個人情緒壓力問題等。如特首呼籲:「市民與青少年都要珍惜生命!」社會需要加強市民及家庭正向思維教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70萬人死於自殺,即每100例死亡中就有1例是自殺身亡。衛生局2021年全年的監測資料,本澳累計錄得60例自殺死亡個案,較2020年減少21.1%。今年首9月共錄得65例自殺死亡個案,同期比上升7成1,本澳居民佔59例。疫情之下,居民面對的經濟、精神、家庭、人際壓力,就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由經濟和工作引致的家庭、個人情緒、人際壓力問題,層層疊加、一觸即發。年青人面對的壓力也不輕,學業、家庭壓力、人際關係、情緒壓力等,直接和間接受到家人的影響,無形中疊加起來。

年青人抗壓能力、抗疫能力,相比成年人弱,亦未必懂得為情緒、壓力找出口,一時想不通,會釀成悲劇。這個不單是家庭問題,亦是社會問題,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精神健康指數,政府、社團、家長都需要關注,作出適切的政策、支援及關懷,向迷途小羔羊伸出援手。在教育政策上,關注小組近年滲入校園,與校方開展講座,推廣學生要加強關注及正視自身的精神健康問題,又推動校方採用多元評核、減少死記硬背的評核;社工局和社團透過線上、線下的活動和推廣,將精神健康、釋放壓力、尋求支援的訊息散播,多方位為青年人築起屏障,目的是讓青年有需要時,得到相應的支援。成效如何,需要留待政府、社團評價。筆者認為,鼓勵青年課餘參與義工,對於增加其正向思想、擴闊生活和社交圈子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從中可以做到助己助人,建立正向價值觀或肯定自我的作用;目前,不少社團舉辦的親子活動以中、幼童為主,缺乏青少年與家長的親子活動,隨著子女成長,家長與子女的溝通和關係,會因為子女年齡、人生階段和學習環境轉變而有疏離,部份青少年有「大個仔/大個女」的想法,又或忙於功課、與朋輩玩樂,減少與父母分享社交、校園生活中的事,導致家庭關係有疏離感。不論幾多歲,在父母眼中,子女仍然是自己眼中的小朋友,大部份父母樂於與子女溝通,想了解子女的近況,在學校、社交、家庭中發生過什麼,小時候與自己如此親密的子女,為何長大了會疏離自己?是不少父母的迷思。

感情及關係是需要雙向建立,在社團及社工局的活動當中,筆者建議,可以加強青少年與家長的一併支援,例如在疫情可控下進行家庭、父母/子女形成組隊的比賽、工作坊、義工、郊遊活動等,讓家長與子女重新增加認識、加強溝通。透過家庭和青少年正向教育,增加青年和家長的抗逆能力,從而減低青少年壓力、輕生問題。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