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242號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失業•愁城

2022-12-16

外送、核檢、走水、掘路,被網民稱為澳門新興四大產業。

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

受疫情衝擊,本澳有不少居民失業,企業結業。 失業率持續高企,社會要求政府削減不合理的外僱額,還職於民的呼聲日漸升高。 內地逐步恢復赴澳旅行團,澳門是否走完距離經濟復甦的「最後一里路」?

立法議員李靜儀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澳失業率一直處於高位,根據統計局資料顯示,最新一期(7月至9月)本地居民失業率為 5.2%,較上一期輕微下跌0.3個百分點,而就業不足率就維持16.5%。失業人數為至 1.52萬人,就業不足人數為6.25萬人。而截至今年9月底外地僱員數量約為15.38萬人,較2020年1月減少近 4萬人。

坊間與政府各說各話

雖然,本澳外僱數量的確明顯減少,但社會亦有意見質疑當中有多少是因為行業萎縮而導致就業職位消失,這無助解決本地居民的失業問題。雖然政府一直重申,外僱僅是作為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補充,但居民的感受卻正好反對,存在「外僱有工開,居民無工開」的現象。澳門生活成本高,百物騰貴,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問題影響千家萬戶,社會要求政府削減不合理的外僱額,還職於民的呼聲日漸升高。

政府官員則多次表示,外僱退場不是解決現時失業問題的辦法,「一刀切」削減外僱只會造成雙輸局面,扼殺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政府又重申會繼續做好就業培訓和配對工作,今年首10個月,政府已累計協助5153名本地居民獲聘,超過去年獲聘總數3233人,約相當於今年6月至8月就業調查中本地居民勞動人口的1.75%,對失業情況發揮一定程度的紓緩作用。

政府一直錯判民意

坊間的訴求與政府的回應明顯只是各說各話,並沒有達致有效的溝通,也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到本地居民失業的問題,到底這個死結應該如何解開呢?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指出,社會訴求從來都不是要「一刀切」削減外勞,而是要求政府先縮減大企的不合理外勞額,把一些適合澳門人的就業崗位還職於民。然而,政府卻似乎一直都聽不到這個訴求,「唔知點解政府永遠都係同社會的訴求有好大落差,唔明點解政府一直錯判民意。」

失業率或未見頂

甄慶悅認為,澳門的失業率還不未見頂,因為不少企業仍在觀望中,博彩業又受到賭牌競投的牽動,因此,澳門未見有大規模的裁員潮。然而,按目前的經濟環境來看,現時的失業率比很多人的預期要低。但5.2%的失業率對於以往長期都是全民就業的澳門而言,衝擊已經好大,因為澳門生活成本高,百物騰貴,失業和就業不足對生活影響好大。如果經濟環境繼續惡劣下去,情況將更為嚴峻。

緩解失業問題只能從削減外僱入手

他指出,政府雖然持續開展就業培訓和對配對工作,但實際作用並不大,要解決本地居民失業的問題,只能從削減外僱額入手,但「政府咁耐以來都唔係好配合」。正因為澳門一直以來都沒有清晰外僱政策,各行各業的外僱比例太高,導致勞動市場失衡。「如果政府肯做返啲嘢,有策略而非一刀切地削減返一啲外僱,勞動市場稍為回復到符合經濟環境的正常狀態,就業配對等工作根本唔需要政府去做。最需要干預勞動市場的時候,你(政府)選擇撟埋雙手,咁個問題永遠都解決唔到,再做更多配對都好,成效只會越來越低。」

政府應重視培養人才梯隊

立法議員李靜儀亦認為,現時政府的就業配對成效較低,不少居民即使完成了勞工局的就業培訓,但由於沒有相關行業的實際經驗,根本無法入行。這亦導致不少就業配對失敗,「培訓咗出來都係唔啱用,亦都解決唔到就業問題。」然後,行業繼續沒有足夠合適的人力資源,又只能向政府申請外地僱員,本地居民失業的問題也就無從解決。

李靜儀認為,失業問題並非短期措施就可以完全解決,政府需要繼續資助職業培訓和加推更多實習計劃,同時亦要重視行業人才梯隊的培養和發展方向,針對一些大企調整外僱名額,尤其是適合本地人就業的行業,設定本地僱員比例的指標或目標,然後配合人才培養計劃逐步推進目標。

她舉例,澳門輕軌未來十年內會有多段走線落成,屆時人力資源的需求一定會增加,「營運上,管理層、文職,前線操作、維修保養,呢啲都係對澳門黎講比較新既嘢,將來面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都應該要培養本地團隊。」否則只會再次陷入澳門人才不足,然後申請外僱補充的惡性循環。

外僱退場機制應有目標及主動

李靜儀認為,政府在外僱退場機制方面,一方面要積極分析本澳有哪些職業崗位合適澳門人從事,然後要還職於民,更重要的是外僱退場機制應該要結合本地人才培養計劃,兩者扣在一起才能夠發揮作用。否則,外僱即使退場了,還是沒有適合的本地人去補充的話,只會出現雙輸局面。她說︰「以前人力資源比較緊張時,大家都唔去諗人才培養點樣去做,但澳門要面對未來的產業發展,經濟上一個不同的轉變,呢到確實需要實在的計劃去解決。」

澳門經濟困局何時才現曙光?

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在立法會回應議員關於施政方針的提問時表示,解決失業問題一定要經濟復甦。然而,這「最後一里」路,澳門也已走了二年多時間,「動態清零」政策仍然不動搖,澳門經濟似乎還未見復甦的跡象。但內地居民赴澳旅遊電子簽註已於11月恢復,而四省一市的赴澳團隊遊也開放在即,澳門是否可以從此走出經濟困境呢?甄慶悅表示,內地四省一市開放旅行團來澳肯定對澳門經濟有一定幫助,「但肯定就唔係充足的活水,經濟會有啲起色,但唔好期望太高」。

2023年度施政報告提到,堅持不懈地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優化產業結構。「1」就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 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就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 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着力 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六成的比重。

甄慶悅表示,澳門社會並不反對政府推動四大新興產業,但普遍都不期望會有什麼成效。因為「澳門唔係玩開呢啲嘢,你話搞酒店,搞博彩,澳門有最頂級的人才和經驗,要吸引國際客,佢哋都係有啲把握起到步。但新興四大產,澳門的起點係好低,無資金、無人才、無經驗、無政策,咁點樣去解決呢?政府有無政策去回應呢?講咗三年啦,點投資啊?一般的後生仔點入行?政府有咩政策可以解決呢?唔係一句話大灣區、深合區機遇處處就可以解決到。你無任何實際的政策,只有口號去號召係唔得架。加埋點面對周邊地區的競爭呢?乜都唔知,只能坐困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