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265號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

減塑限塑到自我節約

2023-01-13

有市民支持裸買

本澳自2022年,已經立法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塑膠製一次性餐飲吸管和飲料攪拌棒

超市出售的水果大多有預先包裝或保鮮包裝處理

菜檔大多沒有為蔬菜進行預先分裝

不少餐飲業界已經將攪伴棒轉為木質

一次性塑膠攪伴棒成為限塑對象

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4億噸塑膠垃圾,塑膠垃圾引起的環境、食物鏈、海洋生態、氣候影響等問題,早已經成為全球性嚴重及必需正視問題,每個國家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於2022年2月28日至3月2日,於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召開,除了聯合國會員國以外、共超過200個國家的代表同意就塑膠污染問題進行協商,預計2024年可制定《全球塑膠汙染公約》,管制各國塑膠產業發展與海洋排放。在本澳,環保局逐步限制一次性塑膠用品的進口,由源頭上達到減塑。除繼自2020年起先後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2022年1月1日起)一次性膠飲管、(今年1月1日起)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匙。據環保局去年透露,將研究考慮對超級市場的發泡膠食品托盤和一次性膠杯膠碟限制入口,若實施爭取在 2024年推行,進一步擴大減塑範圍。全球,亦正推行減少一次性包裝材料的消耗,澳門需要跟上步伐。

全球推行減少一次性包裝材料消耗

綠色和平網站指,「目前全球每年生產高達 4 億噸塑膠,若按照現況持續,2040年的塑膠生產量將成長一倍,其中每年至少有 110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除了危害海洋生物及整個食物鏈,最終更會回到人類身上。值得關注的是,大部份塑膠的源頭正是化石燃料產業,同步加劇氣候危機」。

2022 年 3 月 2 日,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決議確立公約,該公約便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從塑膠的生產、消費到棄置的週期,都有規範和標準可循,促使各國政府和大型跨國企業立即採取行動,加快發展重複使用和重複填裝的商業模式,大幅減少不必要的塑膠用量,減緩塑膠污染問題;由涵蓋源頭減廢著手,而非只規管回收再利用,且兼具法律約束力。綠色和平認為:源頭減塑、建立重複使用與重複填裝的循環系統,才是淘汰塑膠的唯一解方法。

綠色和平又指出,在南半球國家透過政策加速施行這類系統,同時強制減少塑膠生產量和使用量。其中,智利在 2021 年 8 月即推出《塑膠規範法案》(Plastic Regulation Bill),推廣並鼓勵銷售可重複使用的飲料容器。同時,供應商須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容器,而且必須回收這些可歸還再用的容器,甚至更進一步訂定,在該法案頒布 3 年後,超市業者販售的飲料瓶中,必須有至少 30% 是可回收歸還並可重複使用的。印度政府已經宣布從 2022 年 6 月 1 日起,禁止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包括盤子、杯子、餐具等。除了政策,印尼等國家仍有許多嘗試改變遊戲規則的新創企業,利用數位應用程式,重新定義重複填裝的便利性。奧地利則提出2025年重複使用率須達25%。法國訂下在 2027 年前,市場中 10% 的包裝必須可以重複使用的目標。葡萄牙透過修法,在 2030 年以前必須有 30% 在消費市場的包裝材質為可重複使用。羅馬尼亞在法令中,提出須逐年將可重複使用的包裝比率,至 2025 年達到至少 25%。多國一同聯手,讓消費者由一次性塑膠製品中跳回可重複使用的傳統餐具之中。

本澳減塑概覽

特區政府近年持續推動減塑工作,除了於2019年11月18日起生效第16/2019號法律《限制提供塑膠袋》,持續進行有關宣傳教育,營造社會的減塑氛圍外。環保局定期檢討《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執行成效,環保局在其網站「減塑工作概覽」中指,自《限制提供塑膠袋》推出,不少市民已自備購物袋或不索取膠袋,社會減塑意識明顯提升,大部分查詢和投訴在法律生效首兩個月收到,已明顯下降。同時亦持續巡查和普法宣傳,對約16000間商戶(包括外賣店)進行突擊巡查,執法情況大致暢順,並已就涉嫌違反《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相關規定之情況繕立實況筆錄及進行後續處罰程序。

  在「減塑工作概覽」中還指出,環境保護局繼2018年進行了關於廢棄購物袋的相關分析研究,原計劃2020年年中再次進行,以對比包括膠袋等廢棄購物袋的變化趨勢,但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關係商業活動減少,故延至2020年第四季進行,以令數據更具可比性。經分析初步數據,對比2018年進行的同類採樣調查結果,“塑膠購物袋”的減幅約為31%,個別界別如超市、便利店、手信店等的減幅由66%至83%不等,認為成效符合預期。環境保護局亦會鼓勵商戶將膠袋收費有關費用用作推動環保或慈善用途上,從而提升企業自身的綠色形象。環境保護局早前亦已促成包括6間綜合酒店娛樂企業、超市、食肆、百貨公司等10多間不同規模之企業和商戶,將“膠袋收費”的款項捐贈予相關社團或團體,用於支持環保或社會公益的工作,日後亦會繼續推動更多機構參與。

據網上資料,全球每年約有30萬噸塑料,其中只有10%被回收利用,當中有不少是一次性即棄產品,如餐具、包裝盒,以及膠袋,對於如何推動市民進一步減少對膠袋的使用,環保局在其網頁「減塑工作概覽」中透露,暫未計劃提高膠袋收費,但會對法律定期進行檢討,又指,《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的主要目的為改善現時塑膠袋的濫用情況,希望消費者反思對塑膠袋的過度依賴及濫用,培養購物時自備購物袋的習慣。

在「減塑工作概覽」中還指,針對其他塑膠製品,環境保護局會因應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深化各項相關法例或訂定標準,2022年,已經立法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塑膠製一次性餐飲吸管和飲料攪拌棒(該年1月1 日生效),擴大減塑措施。另一方面,今年(2023)年1月1日起,禁止進口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匙。同時研究考慮對超級市場的發泡膠食品托盤和一次性膠杯膠碟限制入口,若實施爭取在 2024年推行。

市場也祟尚環保風

在極端天氣、生態、污染問題影響日漸浮現之下,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近年不斷加強,有市民身體力行,自備環保袋購物之餘,還自備可重用餐盒、餐具買外賣,或在外出用膳後「打包」之用,減少對一次性餐具,尤其是塑膠餐具的消耗;近年也推行「走飲筒」風氣(凍飲不使用飲管),或以自備的鋼/可重用材質製成的膠飲筒,有餐廳則為食客提供鋼飲筒,或在外賣平台中,加入「走餐具」選項,供市民自行選擇是否需要配備一次性餐具,得到大部份的消費者支持。

除了飲食業,超市和食品零售,對於一次包裝產品,如塑膠保鮮膜、水果/蔬菜托盤、塑膠袋的消耗和需求量亦不低,目的除了是預先分裝好食物,讓消費在購買過程中更方便外,也起到方便存放和起到一定程度的減低或減慢食材損耗的作用。發泡膠外賣盒於2022年已經禁止進口或經本澳轉運,下一步,環保局計劃將超市/蔬果零售商在包裝上的發泡膠托盤進口限制和使用上也作出禁止,目的是希望可以做到再進一步減塑。

在零售市場,近年開設了「裸買」食材的商店,讓顧客按自身需要和使用量,在未有經店鋪預先包裝情況下,到店內直接購買相應所需份量,減低對於包裝上一次性包裝用品的消耗,產品包括日常食材中的五榖、豆類、麵粉、個人日常護理產品中的洗頭水/洗衣液等。另外,有網上群組推行「減塑、斷捨離」的生活態度,鼓勵網民將無需要的物品,轉贈予有需要的人士,延續物品的生命週期,藉此減低過度消費、囤積而造成的浪費。談到過渡消費,是造成不少消費者造成浪費的原因,特別是食材,避免浪費,在累加折扣、綑綁式消費前更加要冷靜。

政府無論推出多少減塑、限塑的法律與制度,最重要是消費者的自我節約,形成減少消耗,由源頭起最重要。今年不妨進一步推動自己,減低對一性即棄產品的使用習慣,帶動身邊親友,共同減塑。

相關資料來自綠色和平網站:

《全球塑膠公約》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9693/%E6%B8%9B%E5%A1%91%E5%A4%A7%E9%80%B2%E5%B1%95%EF%BC%81%E8%81%AF%E5%90%88%E5%9C%8B%E9%80%9A%E9%81%8E%E5%88%B6%E8%A8%82%E3%80%8A%E5%85%A8%E7%90%83%E5%A1%91%E8%86%A0%E5%85%AC%E7%B4%84%E3%80%8B%EF%BC%8C/

各國包裝膜內容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9304/%E6%B8%9B%E5%A1%91%E7%9A%84%E9%97%9C%E9%8D%B5%E6%96%B9%E6%A1%88%EF%BC%9A%E6%8E%A1%E7%94%A8%E3%80%8C%E9%87%8D%E8%A4%87%E4%BD%BF%E7%94%A8%E3%80%8D%E6%A8%A1%E5%BC%8F%EF%BC%8C%E6%8E%A8%E5%8B%95%E3%8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