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
最親民
2023-02-10
在華人傳統祭祀文化中,土地信仰在民間最為普遍,供奉土地的廟、壇在華人社會至多,澳門地方雖細,也有逾百土地廟、壇,反映出澳門居民對土地信仰的重視。澳門土地信俗,於前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正在澳門博物館內展出的『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專題展覽,可讓大眾更深入認知土地信俗文化,和澳門社會發展關係。
土地神,廣東人多稱土地公,是華人民間信仰普遍神明之一,主要流行在漢人地區,當然;也有受漢文化影響民族也有土地信俗。土地神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亦是民間最親近的神祇,故此土地神又被稱為福德正神。土地廟內的牌匾多書上『福德滿載』、『同沾福德』,土地神與福和德有很大關聯。供奉土地神的地方是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祠。因何土地廟又稱福德祠?有傳土地公、土地神是福德正神的民間俗稱,福德正神本姓張,名福德,自少天資聰穎又孝順,在周武王時期當稅官,為官清廉,享年一百零二歲,被封為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故福德正神一般稱為土地公,因此福德祠亦即土地廟,土地廟多有對聯,書上『行善積德。福佈人間』,彰顯土地信仰的積極正面意義。土地神除稱為土地公、福德正神外,又有稱福德老爺、土地公公、土地爺爺、土地伯、土地伯公、社神、社公等稱謂,據說是等級不同的稱號。
華人信仰普遍神明土地公
上世紀中,澳門雖然經濟落後,卻是民風純樸時,互助更多,傳統節慶,是澳門居民重要活動,眾多神誕節日,例如土地誕、觀音誕、哪吒誕、關帝誕、媽祖誕等,居民都熱衷參與,當中土地誕尤甚,皆因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供奉土地爺。
昔日澳門物資不豐富,每當土地誕,坊眾多會組織『土地會』負責酬神活動,坊眾多會組織一些酬神活動,其中會向貧苦大眾派發一點食品和生活用品,會向參與的會員分派燒肉,因此有稱為『燒肉會』。不少澳門老居民在童年時,都會試過在土地誕領燒肉的日子。土地誕除有燒肉分外,尚有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睇大戲』,因為昔年土地誕,多個土地廟、壇負責團體都會舉辦神功戲,多從香港請來知名戲班演粵劇,讓坊眾們欣賞,享受文娛節目。土地誕的神功戲,是澳門最早辦的神功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觀賞神功戲是居民的娛樂盛事,當中在沙梨頭土地廟前地舉辦的神功戲最具規模。現時仍舊於土地誕舉辦神功戲的土地廟團體,雀仔園福德祠是很出色,惜因過去三年疫情影響而暫停。
賀誕神功戲街坊至愛
在澳門土地信俗展覽中,除展出實物外,亦有一幅大型繪圖畫上民居中的土地廟,題為『你能找到土地誕中的相關非遺項目嗎?』,繪圖中有雀仔園福德祠和神功戲情景。建於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的福德祠,是澳門最具名氣之一的土地廟,雀仔園福德祠由數座小平房組成,廟雖細香火卻鼎盛,每日到廟祈福者眾,福德祠已被評定為建築文物,展場中亦有展示雀仔園福德祠在『恭祝土地爺爺寶誕』時的廟門外貌製作品,以及福德祠舉辦神功戲的情景。
除雀仔園福德祠外,澳門另有土地廟亦被評定建築文物,包括沙梨頭土地廟和下環福德祠。下環福德祠是澳門唯一一座設有騎樓的中式廟宇建築,且騎樓空間與相鄰建築物銜接,凸顯土地神親民。下環福德祠是區內香火最盛的廟宇,建於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建今亦有個半世紀,是下坊眾興建的社區專屬福德祠,建廟初期設有公所,為坊眾議事用,下環福德祠因其建築歷史與文物價值,已被評定為建築文物。
三座土地廟列建築文物
同樣被評定為建築文物的沙梨頭土地廟,是本澳最大間土地廟,亦是澳門歷史最悠久土地廟,廟內有碑石刻上清朝乾隆五十四年(一七九八),印證此廟建今已逾兩百載。而在展場內有專文『重建沙梨頭土地廟』簡介,文中則指出此土地廟建於宋朝末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早澳門開埠二百年,幾百年來相繼修築了幾間廟堂,沙梨頭土地廟(永福古社)依山面海而築,佔地較廣,廟前雕欄錦砌,是在清朝咸豐年間增建,廟後古岩邊有小路可通往白鴿巢公園,昔日廟前大片海灘,現今登廟的石級為前臨海登岸之處(註:昔日舊照片可印證),是澳門悠久歷史的古廟。
沙梨頭土地廟建廟歷史悠久,廟的歷史故事豐富,據聞南宋末年宋帝趙邑,曾因避元兵而逃至沙梨頭海灣(即現時的廟前地),廟內有一塊『永福古社』橫匾,『永福』即宋帝趙邑陵墓名。
時移世易,時代轉變,在城市和社會發展下,雀仔園福德祠、下環福德祠、沙梨頭土地廟和其他多處土地廟、壇,周遭的環境事物都已改變,依然不變的是,土地信俗互助互動之情不變,當然;作為地方保護之神的土地神,庇護民眾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