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316號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本版新聞

MORE+

除罩之後

2023-03-17

國際教育研究已有充份證據表明「除罩」後學生適應需時

脫下口罩,正是下一輪教育問題的開始。

疫情影響的不止於學生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教學模式轉型、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親子關係,家校關係等問題

自回歸以來,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以推進學校發展

教科文組織提出更積極的未來的教育方針:快樂學校(Happy School)

按當局引述國際教育數字(PISA)所示,澳門更是全球數個最公平的教育體系之一。

隨著政府宣布調整防疫政策,澳門正式進入「除口罩」時代。當天有媒體以「除罩相見」為題,訪問數位教育界人士及家長,探討政策對學生身心影響,回應正面,主要認為其有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當社會逐步走出疫情陰霾,除口罩便成為充滿象徵意義的最後一步。此舉對學生身心健康帶來良性影響看來是無可厚非,但自疫情以降,教育各持份者皆承受不同壓力,學校因防疫作出的臨時調整、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模式,親子關係等,以上各種問題是否能因為「除罩」便煙消雲散?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事實上,早於2021年美國心理學協會(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已開始提出「除下口罩,壓力漸升」的說法(Mask Off Anxiety Up),文章指出由於戴口罩已成習慣,讓不少人感到有安全感,一時脫下反感不安;而更有甚者,部份青少年更會有一種戴口罩有助自我形象建構的錯誤想法,一但脫下反會出現心理危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特別是疫情爆發以來。按多份調查顯示,後疫情時代需要處理的首要任務便是學生身心健康,各地政府應提早部署並全方位支援,這是未來教育的共同努力目標。 (UNESCO 2019 Future of Education)。對此,國際提出了數項關注重點,其中重點如推動教育公平發展、應對未來,調整教育目標,以及疫後學生的身心復常等。

除罩後,學生身心健康不是能隨時間逐漸恢復嗎?國際教育界是否太多疑呢? 澳門教育是否具備充份條件處理除罩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客觀而言似乎是有充足優勢

多元升學渠道、優厚教育資源,相較鄰地較少的教育競爭,澳門看似得天獨厚。按當局引述國際教育數字(PISA)所示,澳門更是全球數個最公平的教育體系之一。依此,只要有充份準備,除罩後的教育問題應該是不難解決,但實情看來並非如斯簡單。

先從教育現場切入,國際教育研究已有充份證據表明「除罩」後學生適應需時,部份不善社交學生更會視口罩為保護自身的一種手段。這不但會影響學生身心成長,更有礙其人際關係發展。試想像以下情景,假使戴口罩是一種自由,學生長期不除下校方是否需要處理?又或,學生視戴口罩為一種穿著品味,學校取態何如?而面對不善社交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她明白脫下口罩,與他人交往是必經之路?上述列舉的問題恐非官方或校方發出指引便能夠解決,畢竟,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比想像中細膩與複雜,禁或寬都需要考量充份。

另一個問題便是教育公平性,這看來是澳門的強項。澳門作為全球最公平的教育體系之一有國際數據支持,但家長的看法又是否一致?近年因中央幼兒入學登記的選校傾向,而新生的産業鏈或許值得深思。當然,此弔詭現象背後成因複雜,不能簡單立論。而官方亦曾表示學生皆是獨立個體,成長歷程各不相同,希望家長能按子女的實際情況調節期望,這確是良言。

部份華人家長對子女有成龍成鳳的期許,虎爸虎媽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惟處理了父母期望,便可以收窄父母與官方對教育公平性的落差嗎?

或許我們需要接受的是國際標準不足以反映在地的全部現實

隨著學歷提升,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自然會提高,坊間不斷有聲音表示家長與學生的壓力愈來愈大,回家時間也越來越晚,林立補習社與興趣班看來是證據。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在東亞各國是一個普遍現象,情況嚴重的香港與日本多年來的研究發現,影子教育目的常見有彌補學生學習差異、提供更多教育資源,以及維持家庭的階級優勢等。自回歸以來,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以推進學校發展,各校家長與學生理應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與福利,而在大量內地一流學校保送學額前提下,學生升大學壓力也大大減少。按理,家長無需把子女的課表填得滿填好,顯然,實情卻非如此。家長對於教育公平性的判斷與官方或國際存在落差,而絶非單純期許問題。疫後,國際十分關注全球教育公平性的維持問題,主因是懼怕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入減少。以現況推論,澳門在國際測試中教育公平性排名能繼續維持,但本地家長恐怕不會買帳。

最後是教育目的,社會究竟要培養怎樣的學生一直是教育學最核心的問題。相較於過往,以下兩點具時代特色:經歷疫情學生出現心理成長的真空期,在各項國際研究皆有實證表示提升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社交技能,情緒能力等將是未來教育首要目標,學生合作能力、批判思考與多元文化素養自不可少。

另一問題是隨著AI人工智能發展,知識學習較過往更講求原創性與跨學科應用,相較於過往對背誦性知識的挑戰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不但考驗教師專業能力,更考驗各教育持份者對於世界教育脈動把握的精確性與專業認知。

進一步問,澳門,準備好了嗎?

社會面切入全球面對共同的問題,通漲、工作模式轉變、工時的調整,心理隱疾個案激增等;全球教育界亦在處理相同處境:少子化、學歷貶值,疫情亦加速了網上學習與深度學習,各國都從政策上營造正面的社會氛圍,最少有一種修補的意味,教育作為社會一環自不可免。疫情影響的不止於學生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教學模式轉型、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親子關係,家校關係等問題,這不會因為「除罩」而消失,相反,因為疫情而被放更受學界關注。

對此,教科文組織提出更積極的未來的教育方針:快樂學校(Happy School),希望各國治標亦治本地革新教育—因疫情出現的契機,整個社會與教育界皆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首要的,便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相較於過往口號式的快樂學習,其政策與方針也較以往更具執行性(有關詳細內容可參考本人另一拙作,快樂學校:聯合國為何重提又有何突破。本文不再贅述。)。

若說除罩將有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跳至結果論,這自然成理。然而,過程卻遠非想像般簡單,學生除罩後的緊張情緒,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目的,以至能在國際教育改革發展洪流中早著先機等,脫下口罩,正是下一輪問題的開始。

註:

這裡補充兩項資訊,供有興趣朋友參考

關於學生後疫情時代的心身健康問題,社交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

Learning)被視為其中一項重要能力,礙於內容本文未作延伸討論。國外以多項研究成果,若漢語則北師大毛亞慶教授及團隊研發了一系列教材可視為入門參考資料。

本年3月20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會就快樂學習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專家、學校及家長進行分享,這可視為規劃推出後首次成果發表,有興趣朋友可以在聯合國教科文網站找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