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387號

2023年06月09日

星期五

正向家庭教育

助家庭及孩子成長

2023-06-09

正向家庭教育中教導家長及子女情緒管理

高嘉莉

(左)馬耀鋒及黃潔貞

生育率偏低長遠會影響社會勞動力及經濟

2022全年,本澳有2727宗結婚登記,按年減少550宗,男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持續上升,分別增加0.5歲及0.6歲至男性30.9歲、女性29.2歲。離婚登記共有1106宗,按年減少209宗。組織家庭,共諧連理,不容易,若要照顧家庭成員,生兒育女,壓力更加重如山,正向家庭教育,提倡提升父母及子女的正向思維,調適心態,增加抗逆能力。

何謂正向家庭計劃?

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提出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為重點,沙尼文博士與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合作發展一套有全面的正向心理學系統,研究正面情緒、能力、長處、美德,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互愛,追求正向的人生,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積極面對人生的壓力和挑戰。

香港的教育界,近年在幼稚園及小學引入正向家庭教育,提升家庭中父母及子女的正向思維、在逆境/挫敗中迎接正向人生,發揮個人特質,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效能、正面情緒、藉以建立快樂的家庭關係,繼而推廣至整個社區、社會。

本澳也有推行正向家庭計劃,剛遷到望廈社屋望德樓一樓的婦聯北區家庭服務中心,擴大面積,以及擴大服務,為家庭提 供「身」、「心」、「靈」三方面,促進家庭幸福氛圍,提升家庭正能量,亦推廣正向家庭發展計劃,透過下列內容,提升父母及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情緒管理,項目內容包括:

正向「童」學服務

透過升學適應工作坊、兒童學習工作坊,促進學童提升個人能力、學習能力,發掘自我潛能。

愛 ‧ 戶社區同行服務

透過義工基礎培訓、身心健康講座、睦鄰探訪,讓居民間建立歸屬感,提升鄰里關係。

親子同行服務

透過認識兒童情緒工作坊、親子遊歷體驗、親子溝通小組,提升家長及孩子正向相處技巧,提升親子親密關係。

正向家庭教育

透過家家有故事活動、情緒管理工作坊、管理技巧小組,增加家長正面的親職技巧、紓緩壓力,促成家長為兒童提供優質陪伴。

友共情支援服務

透過預防家暴社區活動、個人成長及情緒疏導支援小組,協助受家暴或情緒困擾的家庭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及情緒紓緩,重新獲得心靈上的能量。

共親職支援先導服務

透過共親職社區活動、家長教育支援小組,為分居/辦理離婚/離異的家庭提供支援,協助離異父母透過「兒童為本」的宗旨,實行父母責任,強化親子關係。

美麗人生—照顧者增值計劃

透過個人成長及抒壓活動、個人興趣及技能培訓,面向單、新來澳、雙職婦女、啟發婦女了 解自己內在潛能和需要。

學習情緒管理,提升親子關係

婦聯北區家庭服務中心於2003年成立,隨著社會發展需要,服務拓展至支援三代家庭、家庭照顧者等專項服務,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完善,現有服務包括提供:

-個人、婚姻及家庭諮詢輔導,以協助個人和家庭解決困難;

- 開展家庭生活教育、家長教育、組織親子活動,強化家庭功能,預防家庭問題的產生;

- 關懷弱勢群體,探訪單親、貧困家庭,協助新來澳家庭、兒童融入社會;

- 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協助個人了解在現行法律制度下,本身的責任和權益;

- 組織義工隊伍,培養關心社會和發揮互助精神;

- 舉辦承辦和兒童進修班和興趣班,以提高知識和豐富餘閒生活;

- 提供職業轉介服務,為失業人士解決工作問題。

再配合社工局推行的三級預防機制等,將專項服務擴展至家庭綜合服務,更好鞏固和強化家庭功能,營造正向家庭發展的社會氛圍。

婦聯北區家庭服務中心主任高嘉莉表示,關注家長教育、兒童培養、個人支援等。該中心由以往專項服務轉型為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對象為十二歲或以下兒童的家庭,未來將致力鞏固和強化家庭功能,預防家庭問題,建立和諧愉快的家庭生活。

高嘉莉續指,正向家庭發展計劃主要是讓兒童學習情緒管理,提升學習能力;也讓家長學習正向親職技巧、壓力舒緩等,讓父母也學習情緒管理,透過兩者結合,正向思維,讓兒童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未來也會把計劃推廣至學校,營造正向家庭發展社會氛圍。

婦女需要多留意自身情緒

高嘉莉又表示,該中心接到的個案中,有不少居民因為親子上的教育問題、夫婦關係中的夫婦相處等。她又指出,不少婦女過於關注家庭而忽略自己,她呼籲,婦女留意自身狀況,不要只將重心放於家庭,需要覺察情緒變化。F1

推動生育需要優化社會配套及政策

影響夫妻考慮生育的因素中,除了個人因素,還有不少是涉及政策及社會配套問題,立法議員、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黃潔貞及副理事長馬耀鋒曾就改善低生育率問題提出建議。二人表示,生育問題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及解決人口結構變遷的重要議題,隨著澳門經濟及社會環境轉變,家庭對下一代照顧、教育、居住及成長環境的期望,以及因生育對職業發展、社交及生活質素等方面的影響均出現變化。因此,生育鼓勵政策方向亦應以「家庭友好」為基礎落實到「生育友好」,全方位減低家庭對於生育的顧慮和壓力,以多點支撐推動社會「優生優育優養」。

二人建議政府,盡快擴大鼓勵措施的範圍和力度,例如參考國家去年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中提出20點具體措施,由婦女兒童事務委員會牽頭,結合本澳的人口政策研擬長期的鼓勵生育政策,分別在住房、教育、勞動權益以及家庭照顧等多個領域,推出更為有力的政策組合及計劃,將生育友善的概念融入政策制訂考量當中,全面提升生育鼓勵措施的質與量。短期措施方面,促請特區政府落實執行《婦女發展目標》中提出的家庭友善福利政策,建議配合今年產假補貼3年檢討期的契機,除了落實產假恆常性補貼外,亦應以此為基礎,研擬採取獨立法律法規作主導,補貼作輔助的方式,開展並落實「統一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產假數目」,以及在私營機構實施法定「家事假期」等可行性研究,藉以平衡兩性的家庭照顧責任。另外,二人建議優化對生育的經濟支援,包括逐步提升出生津貼金額,並應參考國內、外經驗,如針對3歲以下兒童每月向其父母派發育兒補貼,以加強對新手父母經濟負擔的支援力度,共創「生育友好型社會」。

為人父母前先調適心態

在生育問題上,撇除經濟、住屋問題,對子女的照顧、教育問題,是不少夫妻在成為父母前先考慮的問題,可以從調節心態、接受挑戰上著手,先調節好心情,做好「生活即將有所改變」的心理準備,例如面對新生兒的照顧問題上,減少個人享樂時間及空間,夫妻之間有明確的分工,為彼此身心減荷,夫妻二人並肩而行,分擔育兒責任,讓其中一方不感到孤單,以及多體諒,提升幸福感。自身也要做好情緒管理,慢慢適應角色、身份的轉變,由正向角度多思考 ,迎接新家庭成員的到來,迎接人生昇華到另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