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453號

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

職技學校的歷史足跡

2023-08-25

創立於1998年的中葡職業技術學校,稱得上澳門公立學校的中生代代表

中葡職中宗旨如一,為的是培養學生有更健康身心,成就自我

澳門演藝學院是澳門職技教育特別的存在

中葡職中創立早期為了應付社會所需,同時推動回歸教育。

職技教育在澳門扮演著特殊角色,肩負培養人才、為市場提供勞動力的作用。

職技教育在澳門扮演著特殊角色,肩負培養人才、為市場提供勞動力的作用。隨著澳門步入知識型社會,市場逐步轉型,正如政府資料所示,澳門七十五所學校中只有九所非高等學校開設職技課程。職技教育似失去過往光環,儘管不少學校設計了性質相近的動手課程,但設立學校在全澳的份額說明了一切。

職技教育會否成為過去?事實又並非如此。2021年底全球最大的職技教育組織: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UNEVOC)就職技教育有關新認證與能力的未來方向(New qualifications and competencies for future-oriented TVET)發表了系列報告探討職技教育未來,強調動手體驗活動、實驗課程,以及專科高等院校等,看來,國際正在興起另一波職技教育的改革熱潮。而針對澳門職技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坊間亦不乏文章討論。

本文則試從另一個角度,帶讀者回望這九所學校的發展點滴。

創立於1998年的中葡職業技術學校,稱得上澳門公立學校的中生代代表,位在澳門人口高密度的黑沙灣區,創立早期為了應付社會所需,同時推動回歸教育。學校空間寬闊,社區高速發展功能亦更齊全,現成為了澳門其中一個校群林立的地方。

學校除開設文法學部外,也開設了多門職業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旅遊、國際廚藝等,部份課程與澳門高等院校合作,藉以確保課程質素。而在新法規實施後,學校正式成為一條龍。近年學校收生下滑,由曾經排在全澳30位,跌至今天40位有多。

而面對未來挑戰,校長展示出信心,對於職技教育抱樂觀態度,他在專訪中曾分享道:「希望能在現有基礎上,除了著眼於專業技術領域培訓,填補職場需求外,還進一步推動培養學生職技能的態度和素養提升。」職技教育儘管課程與文法學部不同,但宗旨如一,為的是培養學生有更健康身心,成就自我。

談及此,以「敬藝、尚美、博雅及精進」為校訓的澳門演藝學院,則是澳門職技教育特別的存在。這所創立於1989年的學校從屬於文化局,在成立以來歴經易址、更換學校中高層、創立中學課程到與國家高等院校合作等變化。儘管學校歷年人數不多,但其在澳門文藝發展史上享有特殊地位,為澳門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平台,也是澳門藝文長足發展的印證。

該院下設舞蹈、音樂和戲劇三所學校,有舞蹈團、合唱團、話劇團等不同的單位,在千禧年後新設了多個教學場所,設施充足。針對學校的發展,也許如校內網頁的期許:「展望未來,學校將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培育演藝人才。」

當然,人才發展的政策往往與社會發展緊密連在一起,坐落於台山李寶椿街的澳門工聯職業技術學校正是如此。其創校之初正是為了應付人口急升與社會轉型的時代需求;早期,學校曾設立電子電工、製冷設備與電梯工程等課程,以回應社會勞動人力的需求;如今則以文理工商四個不同體系,讓學生適性發展。設有語言翻譯、電腦技術員、特色金融與財務等專業課程,今昔轉變盡顯時代足跡。

自2017/2018學年起,學校開始招收幼稚園學生,作為一所以職中起家的學校,這舉動是否意味學校在未來會進行轉型?在少子化年代,再加上同區學校競爭激烈,這所和中葡職業技術學校同年創辦的學校,前路可謂困難重重。

所幸,學校的存在並不單純是比拼收生數量,每所學校各有特色,也有特定的收生對象,這好比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它的創立源於胡子義神父的教育愛,1972年創立「聖若瑟」小學,1983年移交母佑會修女接辦,而在1985年創辦寄宿學校,以照顧不能入學、常流蕩街頭的青年,這也是學校的源起。

自2019年,學校迎來改變,創辦職技高中,讓學生有更多元的發展。這看似新政,事實早於學校創校期已推出,木工、縫紉、電機等課程惠及當時的學生,時代轉變,課程內容可能不盡相同,但辦學目標還是堅守如一,依循「鮑思高預防教育法」培養學生成材,為兒童與青少年提供最後的防護網。

在當下知識型社會,除了學生要不斷求進。成人亦要不斷進修,以應對社會進步。創校於2003年的創新中學如其名,學校網頁已強調其是一所為「不適應傳統學校,助你發展潛能」的學校,該校採用日夜互補的上課模式,更設有現代演藝、酒店會展、電子商務、文創産業等四項職中課程。

學校辦學宗旨鼓勵本澳居民終身學習,促進學習型社會。但隨著持續發展計劃的出現,澳門成人進修機構如雨後春筍,學校能否突破重圍?提供更高質素的課程,相信是推動學生報讀的最大誘因。

與之相近,由蔡氏文化基會創立的新華夜中學則始於 1999年。學校宗旨為「積極推行終身學習、推動社區教育;以學生為本,發展其潛能,為澳門培育人才。」

其收生對象也設定為16至30的青年人為主,同是分為日夜間部,課程包括了酒店會展管理、藝術設計與網店營銷,可算是回應當下的發展趨勢。

學校在近年收生、教師及班數都低於澳門平均值,隨著澳門逐步走向高學歷社會,該校的收生源自然也相對減少,學校未來會否作出適時轉型呢?值得留意。

而談及課程,創辦於1995年的培華中學有其校本特色。學校是澳門其中一所一條龍學校,其收學生人數佔比排在澳門中上游位置。

與傳統職技學校略有不同,學校創立職技學部是在立校十年後即2005年在高中增設,這是建立了相對穩固收生基礎後的項目。而從課程名稱也能看出時代軌跡,體育運動體適應導師、資訊科技、會展産業、室內設計等。隨著社會再度轉型,學校課程會否再次進行更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當談及穩定收生源,浸信中學可謂表表者。該校創立時間為1955年,所屬教會則早於1904年開始興學,學校原址在白馬行,於千禧年遷至今址,學校亦與多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動學生多元發展。

自2008/2009學年開辦音樂教育職技課程,除了收生穩定外,亦成功讓學生與高等院校銜接,是澳門其中一所甚具特色的職技學校。學校設備整全、社區資源充足。或許,正如學校的網頁所述及的,自1996年至現在,學校正處在應許之地的作擴張,未來將穩步上揚。

相較於此,最後介紹的澳門三育中學可謂一波三折。學校創立於1953年,當時位於美珊枝街,起初以幼稚園及小學為主,但因1976年的風潮而停辦。後在1993年終獲得批准在離島復校,卻因工程延誤直到1997年才正式開辦。

學校現在設有中英文學部,並在高中設有職技科目,中文部為旅遊及商務科,英文部除此兩科外,更包括了繪圖設計科。作為一所深具傳統但復校時間甚短的學校,近年發展平穩,學生人數也穩步上揚,隨著離島漸成為年青家長喜好的居住地,未來可謂充滿著無限可能。

跟隨時代轉變,澳門職技教育可能難以重回往昔光輝,但作為澳門教育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組成,它的存在與轉變也正好成為了澳門時代的見證。

參考資料

http://www.elctp.k12.edu.mo/

https://mirror1.dsedj.gov.mo/ebook/tmag/71/p8-15.pdf

https://www.cons.gov.mo/

https://www.kljc.edu.mo/

https://www.edlv.edu.mo/

http://www.puiva.edu.mo/

https://www.msy.edu.mo/

http://www.mbc.edu.mo

https://xin-hua-evening.com/

https://www.mss.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