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459號
2023年09月01日
星期五
提升居民獲得感 勿讓社會添怨氣
2023-09-01
【特稿】《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於8月4日至9月2日期間進行公開諮詢,社會和專家對於本澳新業「1+4」方向基本支持,透過特區政府不同場合、層面的宣講,社會普遍對於「1+4」產業都有所認識。本澳朝新興產業起步和發展的同時,本地經濟處於疫後復甦期,社會上部份問題未解決,例如部份居民收入受影響、部份市民的社會獲得感未得到滿足等,令社會形成怨氣,不利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議會上,不時有議員提出再次發放消費補貼計劃(消費咭)、向長者央積金戶口注資等,兩者都基於不同的客觀條件和法律法規限制,被落閘。是否市民習慣被派糖、餵糖?過去的那種依賴政府援助心態未有改變過來?筆者認為,未必也。疫情前本澳經濟急速發展,樓價、物價急升,但有部份居民,打工仔的生活水平未能追上物價、樓價的漲幅,又覺得,賣力工作、為企業、社會和特區發展拼命工作,工作忙、生活壓力大之下,只有政府庫房(財政儲備)上漲,但自己只是在這種社會和經濟發展之中的一個承擔高物價、高樓價的角色,這種心理不平衡和生活壓力,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怨氣;於是,2008年起,特區政府每年向居民發放現金分享,對部份人士來說,起到一定作用,從中取得一定的獲得感,減低心理不平衡和社會怨氣。疫情期間,雖然現金分享持續發放、又有多次的「消費咭」,由於財赤,居民央積金賬戶無法獲得注資,成為了一道傷口,令部份居民存在缺失的感覺。如今處於疫後復甦期,旅客雖然未能百分百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但已回復至疫前6-7成水平(客量),酒店及旅遊周邊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復甦,打工仔基本上回復疫前的工作量。就如過往一樣,市民在經濟急速發展下,獲得感的缺失又重現,賣力工作,經濟回報未必到位。
另外,居民外遊、澳車北上、澳人北上消費等,加劇了中小企的生意落差,有部份民生區中小企反映,生意比疫情時還要差,這種情況可能是他們意料不及。實際落差和心理落差,部份營商者、居民在這個經濟復甦期心理不好過。在這個時期,政府推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普通市民既不會是投資者、相關專業的人士亦未必多,導致有居民的落差感更大,產生這些政策與我有何直接關係的負面心態?理性想想,當本地的產業結構得到擴大,市民的就業機會和選擇會增加,經濟體系的抗逆能力都會得到提升,這是否真正與一般市民沒有關係?
本澳經濟復甦期間,加上產業結構面向轉型時期,探索新的發展,需要吸引投資者、完善有關法際建設之餘,增加居民的參與,從中取得獲得感同樣重要,讓居民知悉,這些政策、產業方向與居民生活、就業息息相關,當經濟再次欣欣向榮,最終受惠的群眾都會是大眾居民,不只是集中個別利益群體。除了派錢,如何可以令居民在此過程中取得獲得感、增加熱情?政府可能要增加讓居民有切身感受的宣傳和政策講解,待未來財政儲備再次豐厚起來時,再與居民分享經濟成果。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