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617號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二戰遭空襲的澳門炮台

2024-03-08

馬交石炮台昔日火炮位平台

馬交石炮台是澳門唯一一座吊橋堡壘

昔日曾放置360度旋轉火炮位

暗堡內的採光位

旗桿位置在炮台中央

馬交石炮台隱藏於山頂林木中

暗堡內有多排窄長槍孔

位於馬交石山上(舊稱馬蛟石山),澳門電訊博物館對上的馬交石炮台及炮台周邊地段,經當局再重新修繕整理後,於去年十二底作為公園設施向公眾開放。馬交石炮台公園在興建通訊博物館時曾一併修葺,並二零零六年通訊博物館落成時開放啟用,後來因缺乏管理而破落,至去年始重修後並在年底開放,公園的設計仍以圍住這座被列為建築文物的馬交石炮台為主體。

建於一八五一年的馬交石炮台,葡文名Fortaleza de D. Maria II(瑪麗亞二世女王炮台),是澳門進行第二次要塞化而建造的另一座炮台。炮台的建造目的是為輔助望廈炮台的防禦力而興建(望廈炮台原本是在一八四八年計劃興建的),馬交石炮台建成於一八五二年二月,當時正值葡國由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執掌政權(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五三年,第二度在位執政),炮台面積只有三百五十平方米,是澳門一座較小型的炮台,炮台可俯瞰劏狗環和蓮花徑,起到與望廈炮台的聯防作用。

馬交石炮台與望廈炮台聯防

馬交石炮台的建築特色與澳門其他炮台、堡壘不一樣,是一座不規則六邊形的建築,正門以中世紀式的吊橋連接,是澳門一座唯一以吊橋為入口的炮台,可架設大炮和大炮的壘台,當年就設置了一台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大炮,擔當守土之責。靠西南平台,設置升降機入口吊橋的捲筒,台階處有入口通向中、下層,中層設有小型彈藥間和防衛崗。由炮台吊橋入口進門之後是一條帶拱頂的走廊,兩側設有多個射擊用的凹位,再入後有迴廊,設有火藥庫和蓄水池。

在一六二二年葡荷澳門戰疫『得勝之戰』後,澳門不曾捲入過戰爭,包括歐戰和世界大戰,但馬交石炮台卻在二次大戰近尾聲時,遭美國軍機炸燬。

二戰近尾聲遭美軍機轟炸

時為一九四五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九時半,美國空軍一批飛機直撲至新口岸上空,對澳門進行首次空襲,飛機除低飛用機槍向新口岸一帶掃射外,更向當時設在新口岸的葡國海軍航空中心、機庫,及當時的泛美航空站開火並投彈,黑沙環電力廠等建築物亦被炸。美軍機分三輪進行空襲,上述航空設施、油庫全被炸燬,美軍機空襲近一小時才離去,當時澳葡無配備防空武器阻止。  

至當日下午三時四十五分,美軍再次有第二批軍機空襲澳門,再度向新口岸機庫投彈後,並再次折返對設在黑沙環的電站、在青洲停泊的葡萄牙運輸船,以及望廈、松山一帶投彈,馬交石炮台亦遭到轟炸破壞。當天上午及下午兩輪美軍機空襲,是澳門歷史上遭到第一次有組織的空襲,亦是澳門有史以來遭受到最嚴重的空襲事件。

澳門要塞化終結曲

是次美軍機空襲澳門,按當時的報章報導,泛美航空站似乎是空襲的主要目標,被美軍空襲的當時,已停止營運的泛美航空站內,存放了六千加侖的燃油,空襲葡國海軍航空中心、機庫、葡萄牙運輸船,以及及發電廠都是戰略價值上的需要,至於被轟炸馬交石炮台,以當時的防衛標準來說已非常落伍,已無甚軍事價值,真正目標,可能是炮台的無線電台,以短暫中斷澳門的對外通訊,因為盟軍恐防日本會利用上述的設施。

空襲炸燬馬交石炮台,亦是澳門的要塞化終結曲,該炮台堡壘被炸毀後空置,直至一九八四年後才被修復,現經兩度修護後,成為景色怡人的觀光點,到馬交石炮台山公園瀏覽文化遺跡,同時可眺望澳門大水塘,新口岸一帶及海角遊雲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