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問題

社會需密切關注

家庭暴力個案趨向精神層面

2024-11-01

婦女要照顧家庭及工作承受著不少壓力

黃莉莉

言語暴力會破壞家庭關係

《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下稱《家暴法》)於2016年5月生效,每年懷疑家暴個案呈下降,今年上半年,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有29宗懷疑家暴個案。當社會以為家庭暴力問題得到改善之際,婦聯勵苑主任黃莉莉反映,除了肢體傷害,不少婦女和兒童、青少年受到精神層面的家庭暴力,有部份婦女受到精神層面的家庭暴力後出現社交退縮、社會功能退化等情況,亦有小朋友會記得父母在爭吵時的話語,甚至學習了有關言語,反映出家庭暴力問題由過往的以肢體傷害為主,趨向精神層面,值得社會及社服團體關注。

精神侵害個案僅次於身體暴力

近年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個案呈下降趨勢,但社會上仍偶有發生家暴及嚴重家暴案件,今年7月中,一名本澳男子涉嫌虐待結婚多年的妻子案件已移送檢察院偵辦再次引起社會對家暴的關注。(嫌犯自2022年開始多次毆打被害人(妻子)。6月時,嫌犯涉嫌再次毆打被害人,其將被害人的頭部撞向木椅,導致被害人身體多處受傷;期間,嫌犯涉嫌強行脫去被害人的衣服並綑綁被害人,並拍攝施暴過程,被害人事後報警求助。)

社工局的〈處理家庭暴力個案程序指引力〉將家庭暴力分為身體暴力、性侵犯、精神侵害。身體層面的家庭暴力指:施虐者對受虐者身體作出虐待、遺棄、濫用親權、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傷害、妨害自由等;精神層面家庭暴力使用言詞、語調方式對被害人進行脅迫或恐嚇,企圖控制被害人,包括如謾罵、侮辱、諷刺、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使用暴力等;另有心理虐待,例如竊聽、跟蹤、監視、冷漠、鄙視、羞辱、不實指控、試圖操縱被害人等足以引起被害人精神痛苦的不當行為。

子女管教問題難以協商

本澳近年家暴個案中,精神侵害個案數量僅次於身體暴力。黃莉莉反映,近年入住勵苑的人士中,除身體暴力外,精神侵害者亦為數不少。更反映,今年勵苑的入住率有回升情況, 今年1-8月,勵苑的入住率約有78%多,7月時高峰期期間,更有單日爆滿狀況(45個名額中,入住率達9成)。入住人士所受的家庭暴力呈多類型虐待,也有部份家暴個案受虐者有持續存在。入住原因方面,有部份入住者表示,施暴者懷疑其有外遇、或經濟環境下工作有變動、經濟狀況有變動,就經濟狀況緊張而有爭拗,有部份就子女管教問題難以協商達到對方期望而產生爭拗。

青少年或現情緒偏差行為

黃莉莉反映,鑑於受虐者起初沒有為意受到言語暴力及傷害的程度,特別是小朋友,很多婦女情緒受到影響,但沒有很大病適感或直接予人知悉,但在面談中發現婦女的情緒很明顯提及到家暴或過往回憶時,當提及對方過往的說話時會有很大反應,例如出現哭泣落淚、社交退縮、社會功能退化等,透過當事人表達中會聽到其對所聽到的傷害性說話十分深刻,在發夢或言語間都會透露出受到很大傷害的狀況;亦有小朋友記得父母爭吵時的話語甚至學習了有關言語向院友說出等,青少年可能出現情緒偏差行為,以及自身精神狀況等,故此,精神虐待的家暴個案,值得關注。

她又指,過往,有受虐者基於住屋、經濟、或想與施暴者維繫完整家庭狀況等原因,不捨得離開家庭。《家暴法》生效多年,建立了溝通和相對完善的機制,並且隨著不同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幫助受虐者解決基本需要,繼而解決向上發展和個人情感的期望後,能夠幫助受虐家庭、市民走出來,並且樂意處理婚姻問題、撫養權、財產問題、管教協商等問題。

加強前線培訓,及早識別個案

語言傷害納入精神暴力,但搜證難以及沒有太多宣傳,令相關個案存在匿藏性。黃莉莉指出,每個人的接受程度和受到創傷程度都不同,而個人價值觀、意識形態、想法等,都能夠幫助其擺脫困境,同一件事,以正向想法會有不同結果。故此,輔導機構在過程中會滲透合適減壓方式,讓求助者對自身價值和建立自信的培養,職能培訓等,讓求助者建立功能感、自信感得到提升。她續指,輕微的情緒、問題和精神狀態,可以連結不同的社會資源、社交網絡從中得到合適的輔導,重建歸屬感或存在價值,讓其能夠突破自身困境,願意處理婚姻問題,離開受虐環境,但精神創傷部份只能建議經評估狀況後若有需要再向精神科求診、就醫。

言語暴力的傷害程度可以比想像中大,對精神及社區健康都會構成影響。故黃莉莉期望,政府可以為不同的社會服務團體提供更多培訓,讓社服機構人員能夠及早識別求助者是否出現精神狀況,持續作出關注和及早鼓勵、協助求助、及早治療。

與家人建立善意溝通方式

善意溝通是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以非暴力方式溝通,改變表達和聆聽方式,提升彼此的溝通效果和避免情緒反彈,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以及對自己的愛,但往往被容易忽略,在平日溝通中,經常出現以言語暴力作溝通, 如責罵,導致家人之間關係出現裂縫。黃莉莉建議,平時與家人相處中,家庭成員之間多作善意溝通,好好說話,以合適的溝通語句與親人溝通,向家人傳達愛,改善與親人之間關係或與受暴者修補關係。除善意溝通外,亦需要重視目睹家暴兒童的狀況,她希望未來開展工作中,市民大眾都能關注此之餘,能夠幫助身邊有需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