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鎮百年騎樓
經歷興旺與蕭條
2024-12-13
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鄉土建築,被稱作“華僑文化的典範之作”,現存1833座。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廣東省首個和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逾370年開埠歷史的赤坎華僑古鎮是全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古騎樓建築群,涵蓋騎樓、碉樓、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圖書館等,因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目前,正通過保護與活化利用,延續古鎮歷史風貌,傳承和弘揚華僑文化。
開平碉樓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鼎盛時期開平地區有3000多座碉樓,至今仍完好的保存了1833座。2007年以自力村、馬降龍爲代表的“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兩個景區距赤坎華僑古鎮均在15公里範圍內。
赤坎古鎮位于開平市西南部,有370多年開埠建墟的歷史,目前赤坎古鎮保存完好的近代騎樓建築達680多座,大多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界面最連續的騎樓建築群。赤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是嶺南水鄉中著名的騎樓古鎮。
清朝政府在赤坎設置驛所
赤坎古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它擁有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其次,它處於長沙、塘口、百合、白沙、蜆岡等五大著名僑鄉的中心位置;其三,它是關、司徒兩大宗族在百年競爭與協調中建設而發展起來的近代商貿重鎮。
關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先後在宋、元時期遷入赤坎。他們經過幾百年的農耕,改變了當地蘆葦茂盛、灘塗荒凉的狀况,商貿流通在明末清初也開始活躍起來。
最早進入赤坎鎮開設集市的是司徒氏家族。大致在清代順治年間,他們就在赤坎鎮東端的潭江邊建立一些攤位,互通有無。與此同時,關氏家族也沿潭江邊做生意,交易地點是在駝附東南的橫頭嶺附近。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政府在赤坎設置驛所,提升了交通管理水平。這時,關氏家族也把墟集搬到了赤坎鎮的西端。關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所設立的兩個集市,直綫距離也就是500米左右,各做各的生意,也在暗自競爭。從康熙年間到道光年間,赤坎一地兩墟一直是分別發展。關氏家族在西端建立了叢興街、西隆街和東興街,人們稱之爲上埠。司徒氏家族在東端逐漸建立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和街道。最早建成的是拱北街、長興街、聯興街,人們稱之爲下埠。
道光年間赤坎成重要集市之一
到道光年間,赤坎已成爲與長沙、水口比肩的開平縣3個重要集市之一,原來簡易的赤坎渡口也建成了有基礎設施的碼頭。然而,由於家族意識的限制,上埠與下埠的街道之間還有相當大的空地。隨著墟鎮的逐漸擴大,上、下兩埠逐漸向中間的空地靠攏,關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開始因爲經濟利益而發生摩擦。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司徒懿鳳和關榮耀等人創辦了赤坎商會,負責管理商戶,解决商業糾紛,籌建馬路等,會長則由兩個家族成員輪流擔任。從此,這兩大家族在競爭、合作中推動了赤坎鎮的全面發展。赤坎鎮的市政建設,就是在司徒族和關族的推動下進行的,主要是改造街鋪,建設騎樓,修築長堤,而司徒族和關族有經濟實力的家族成員亦紛紛出錢籌建商鋪。
1926—1928年,是赤坎建設的高峰時期。鎮上的騎樓大部分是在這幾年建造的。兩大家族的競爭,把赤坎建成了一個具有南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市鎮,成爲開平地區的經濟、文化的教育中心。
昔日江門、港澳船隻往來頻繁
赤坎古鎮百年騎樓,幾度興旺幾度蕭條,民國初期至抗日戰爭前夕,赤坎鎮商業貿易非常繁榮,一方面由於有了商會的組織領導,另一方面是交通比之前發達。民國三年(1914年)開始有小火輪航行於赤坎、三埠,日渡、墟渡的木帆船也增加。且赤坎位於開平中心,又有潭江幹流經過,上接恩平、陽江,下至三埠、江門、廣州以及港澳,船隻來往頻繁。四邑屬內的物資源源運來,洋貨大量湧入,僑匯暢通,六邑各縣及廣西湖南等地客商雲集赤坎採購辦貨,市場貿易興旺。
抗日戰爭時期(公元1937年至1945年)赤坎商業經歷了興旺與蕭條兩個階段。抗日戰爭前期(1937年至1940年)赤坎處於淪陷區與後方之間的中間地帶,淪陷區的赤坎籍人紛紛回鄉定居,外地商家前來赤坎設店經商,長途販運者也雲集於此,因而赤坎鎮的經濟貿易仍然十分活躍,旅店常人滿爲患,茶樓供應通宵達旦,故衣市場交易興旺。同時,由於來往客人多,烟、賭館、妓院相繼興起(據記載:1938年有天香樓、彩虹樓、西厢樓、瓊花樓、群芳樓、群樂樓6間)赤坎市場一片繁榮興旺景象。
抗日戰爭中後期(1941年至1945年)海路不通、僑匯斷絕、洋貨罕至。1941年和1945年日軍兩次進入赤坎,一次狂轟濫炸,商號“十毀八九”,市民紛紛遷離,商業凋零。
抗戰時期赤坎處於淪陷區
抗日戰爭勝利至1947年上半年,交通恢復、電訊暢通,僑匯源源而來,華僑紛紛回鄉叙會故人,鎮內各商號相繼復業,洋貨大量湧入。每逢墟日,趕墟的人絡繹不絕,市場空前繁榮,堪稱赤坎建鎮以來的黃金時代,金銀業尤其活躍,全鎮經營金銀首飾的有萬寶源、天寶、富恒、裕民等30多間,茶樓酒館有大新、華新、開平、金龍、華南、巴黎等有17間;小茶室、經濟飯菜店、粥粉、雲吞店等也有20多檔。專營批發油糖海味店的大型商店如萬益榮、榮豐等有18間,華洋百貨、綢緞布匹有20多間,私人醫務所有25間,磁器缸瓦貨店有9間,三鳥店15間,鹹魚欄7間,鮮果瓜菜欄10多間,餅家17間,杉竹行5間,藥材店18間、書店8間、紙料文具10間、洗衣染衫15間、影相館8間、酒米店30多間,除固定的店鋪外,上下埠的兩個街市內外擺滿了猪、牛、羊肉、鮮魚、豆腐、芽菜等攤檔,每逢墟日供不應求。
1947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引起通貨膨脹,物價暴升,購買力下降,不少商號歇業倒閉。
跟隨改革搶救瀕危騎樓建築
建國後,赤坎鎮跟隨改革開放的脚步,在鎮內拆除了部分騎樓,逐步興建了學校、醫院、居民樓、工廠等新時代的功能性建築。隨著大多數業主移居海外,缺乏保養的房屋逐漸破敗,保留的騎樓建築年久失修,建築結構岌岌可危,部分屋頂坍塌,絕大多數屋頂漏水,騎樓處於自然消亡邊緣;同時又因爲原有建築空間格局不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居民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了多次改建加建。對於騎樓歷史街區及建築的保護迫在眉睫,搶救瀕危騎樓建築的呼聲日漸高漲。
2014年,由當地政府組織,爲了修繕保護赤坎古鎮,引入資本及管理方,對赤坎古鎮進行整體規劃,拆除改建現代的不協調建築,恢復原歷史街區的街巷肌理;對騎樓建築進行整體加固修繕,保障建築的安全性,對騎樓建築進行重新的業態規劃及植入,讓赤坎古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致力於將赤坎古鎮打造成歷史街區及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華僑建築與文化保護的典範、中國古鎮文化旅游新地標,成爲世界級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爲弘揚華僑文化、踐行文化自信的平臺!
清代和民國初期,赤坎古鎮與外地的交通運輸以水路運輸爲主,陸路爲輔。清道光3年(1823年),己有渡船4艘定時從赤坎來往縣內縣外。鴉片戰爭以後,大量洋貨經港澳輸入赤坎,水運更爲繁忙,赤坎的河面上,不分日夜,成排成列地擠滿了等待卸貨和上落客的帆船。光緒18年(1892年),來往外地的專航木帆船己增至40艘。1914年,赤坎開始有電輪航行,到了1945年,先後來往于縣內外專綫電船有 11艘:大赤坎、大勝利、大興業、新皇后、德興輪、 德安輪、寶騰輪、永利輪、東興輪、東利輪、東發輪。
赤坎四鄉華僑眾遍布全球
赤坎四鄉華僑衆多,遍布全球,外匯和金銀貨幣找換頻繁。“如果說澳門、香港、上海、漢口是中外條約體系下‘因商而興’的城市化;北京、開封、洛陽、西安是中國集權體制下‘因官而興’的城市化;那麽,遍布開平的僑墟城鎮網絡,則是一種典型的‘因居而興’的城市化。”
所謂“因居而興”,是指華僑將積蓄匯回家鄉置業,帶動了家鄉的城市化進程,在僑匯支持之下,一棟棟模仿西方建築的中西合璧的騎樓平地而起。赤坎舊圩鎮以西方城鎮格局爲參照,建築也大量吸收西式元素,而且風格跳脫,將羅馬式、希臘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建築風格雜糅,形成如今可見的騎樓建築群樣貌。
所謂“銀信之源”一層含義是說銀信起源于僑鄉;另一層含義也是在說“源于銀信”,赤坎華僑古鎮的騎樓,來源于源源不斷的銀信資金的支持,同時也受到了西式城鎮格局和建築的影響(聽當地人講,很多建築的建造就是按照當時寄回來的明信片照片進行建造的)。
赤坎華僑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內有19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棟挂牌歷史建築,我們面前的基督教堂就是其中的一棟,始建于1922年,由旅美華僑及歸國僑胞捐資興建。
華工漂洋過海到美國築路
赤坎華僑古鎮的騎樓與其他地區的騎樓有什麽不同?其實都是1926-1928年間拆除改建後的騎樓。一個是規模及連續性,赤坎古鎮現存各式騎樓680座,綿延近3公里,是全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古騎樓建築群,被譽爲“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築藝術長廊”;二是赤坎古鎮的騎樓不拘一格,大家可以看到每間騎樓的山花及外立面裝飾都有各自的風格,往往依樓主趣味設計,吸納了不同文化的特點,樓頂的山花和女兒墻,是西方古建築特有的元素,大量西方風格裝飾浮雕和中國傳統吉祥材料紋飾被應用到騎樓墻面的裝飾中,整體風格被中西合璧成哥特式、古羅馬券廊式、巴洛克式和中國傳統式,可謂中國近代建築吸收泊來建築精華博覽大全,是中西合璧的華僑文化和建築文化的典型代表。
景區內鐺鐺車全長2.1公里,圍繞著赤坎古鎮,沿途您可欣賞到赤坎古鎮精美的騎樓建築體驗獨特的華僑民俗風情。在這裏,您可有想過,其實早在150多年前,來自四邑地區,特別是開平、臺山一帶的工人,參與完成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工程奇迹——東西太平洋鐵路。
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出席僑界舉行的歡迎招待會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對旅美僑胞予以高度評價,特別深情地講述了華工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故事。他說,150年前,數以萬計的華工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參與建設這條橫跨美國東西部的鐵路。他們拿著簡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嶺和絕壁深谷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血肉之軀鋪就了通往美國西部的戰略大通道,創造了當時的工程奇迹,帶動了美國西部大開發,成爲旅美僑胞奮鬥、進取、奉獻精神的一座豐碑。
古鎮是影視界的“天然影棚”
赤坎古鎮擁有得天獨厚的騎樓建築、華僑建築作爲拍攝年代戲的豐厚影視資源,早在80-90年代便受到製片公司的青睞,《醉拳Ⅱ》、《廖仲愷》等電影以及29集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等留下不少場景。在此取景拍攝的影視劇高達80多部,其中《一代宗師》、《讓子彈飛》等更是聞名全球。最高峰的時候,赤坎古鎮一年會有8-10部拍攝年代戲的影視劇組前來取景,將赤坎的影視氛圍推至高峰。其中《狂飈》外,《除暴》、《誤殺2》等作品亦在此拍攝取景,被譽爲“天然攝影棚”。
此外,開平市是曲藝之鄉,先後誕生了紅綫女、鄺新華、關國華、關德興等曲藝大師。在我們前方這個畫像是一代天嬌--紅綫女,紅綫女原名鄺健廉,祖籍廣東開平,是嶺南文化的標志性人物,她出自粵劇世家,1938年拜舅母何芙蓮爲師,後參加靚少鳳主持的劇團,取藝名“紅綫女”。在舅母的帶領下,紅綫女結識了太平劇團的馬師曾,從第三花旦做起,演出馬派劇目,幷在馬師曾的言傳身教下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