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個關鍵詞看中日關係的『可持續發展』

2025-01-16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 (張素 孔令佑)時隔6年3個月,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重啟。1月14日,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第九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達成多項共識。

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利馬會晤,就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致力於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

近一段時間,從日本外相岩屋毅任內首次訪華,到由日本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公明黨干事長西田實仁率領的日本執政黨代表團訪華,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代表團訪問日本,兩國接連展開互動,受到高度關注。

“雙方的接連互動是對中日領導人會晤重要共識的具體落實,也對外釋出兩國加強協調、推進溝通、改善關係的積極信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綜合戰略研究室主任盧昊說。

外界注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14日在北京會見日本執政黨代表團時指出,中日關係要可持續發展。接受中新社採訪的學者認為,中日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三個關鍵詞。

其一,明確方向。

“‘可持續’一詞意味著中日雙方均有進一步深化交流的意願和需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說,中日關係面臨改善發展的重要契機,把握正確方向尤為關鍵,中日雙方共同努力的大方向就在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

在此次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會議達成的諸多共識中,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並表示兩國執政黨將為此繼續加強對話。

“中日兩國不僅在政府之間,也在黨際交流層面就未來方向達成共識。”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笪志剛說,後續雙方還需相向而行,推進務實合作,形成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讓“戰略互惠”一詞更直觀可感。

其二,打牢基礎。

構建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需要打牢基礎。保持密切對話溝通,加強兩國政黨、政要及青年政治家交往,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不斷夯實政治基礎的應有之義。

以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中斷多年後重啟為例。盧昊分析說,相較其他外交溝通渠道,政黨機制具有靈活性和彈性,通過黨派之間交流,還可為兩國政府間乃至高層進一步交往注入動力、創造條件。

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雙方已簽署四個政治文件,奠定了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此訪期間,日方明確表示信守迄今作出的承諾,特別是堅持日中聯合聲明確定的各項原則。

“包括‘堅持和平友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等內容在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一以貫之。”笪志剛說,實踐表明,祗有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得到恪守,中日關係才能順利發展。

其三,正確認知。

一段時間以來,日方在對華政策上存在誤解,在戰略定位上存在誤判,例如渲染所謂“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者強調,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加強各領域交流合作符合雙方利益,祗有堅持“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正確認知,妥善處理矛盾分歧,才能確保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此行中,日方提出“增進日中關係改善發展的勢頭”,並稱要“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承擔起重要責任”。

陳子雷說,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各方關注日本在歷史、台灣問題上的態度。在這一特殊節點,日方更需重信守諾、正確認知,以實際行動為增進兩國互信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