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內港濱水區

持正革新,邁向安全 及宜居與繁榮的新局面

2025-01-18

澳門內港(資料圖片)

內港遭受海潮倒灌的威脅依然嚴峻(資料圖片)

澳門內港濱水區,曾是澳門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域,見證了澳門從漁村到國際都市的變遷。這裏不僅是澳門歷史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澳門開放、包容、多元城市精神的象徵。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內港濱水區逐漸淡出了城市發展的主舞臺,面臨著海潮威脅、空間擁擠、活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戰。如今,在習總書記對澳門發展的殷切期望和新任特首“持正革新”施政理念的引領下,內港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內港濱水區需要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造提升,用行動煥發新生,成為展示澳門安全、宜居、繁榮的新景象。

現實情況:歷史與挑戰

內港是澳門開埠至今最早形成的兩個主要城區之一,是澳門一個多世紀城市發展的核心和動力,也是澳門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代表。幾百年來內港見證了澳門城市變遷,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記憶,但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

首先,地勢低窪使得內港濱水區在颱風季節常常遭受海潮倒灌的威脅,現有的排水系統難以應對極端天氣,居民和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防洪形勢依然嚴峻;同時,內港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有限,輕軌西線和快速路的規劃難以實施,交通出行問題日益突出。此外,內港人口活動稠密,產居活動交織,城市公共空間缺乏,城市品質落後。最後,因老碼頭使用壽命接近極限,內港碼頭整合和改造也亟需進行。如何協調碼頭業主、統籌各類工程、推進內港的整體改造,是整個澳門現代化城市改造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新勢:光明與機遇

內港濱水區的改造與提升,不僅是澳門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回應國家戰略和澳門特區政府施政綱領的重要舉措。

2024年12月,澳門迎來了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時刻,習總書記親臨澳門並為其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強調澳門要保持社會長期和諧穩定、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首岑浩輝的施政綱領也與之高度契合,這為澳門內港濱水區的改造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因為像這類綜合性更新工作涉及面廣,仍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社會的廣泛參與方能推動落實,而內港作為抵禦海潮的第一道防線、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居民生活集聚的濱水地區,其改造提升正是民之所望,是澳門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澳門特首岑浩輝施政綱領的具體實踐。這類行動不僅能夠打造穩定的發展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還能通過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為澳門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建議措施:持正革新,綜合施策

內港濱水區面臨複雜的社會需求,也承載了城市發展提質的重要使命。單靠技術上的施工整治、加建工程並不足以解決綜合性的實施問題、滿足內港現有社會要求,建議內港革新工作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著手,進行全面、統一、長遠的規劃。

首先需要提升內港濱水區城市品質,塑造內港濱水特色、文化特色,促進內港地區城市更新,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吸引更多創意產業落戶內港,為澳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是通過系統規劃,從根本上改善澳門西線交通擁堵問題,讓居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有更多放鬆身心的好去處;再者通過合理手段,提升內港防洪等級,解決內港地區海潮水患,讓居民和遊客能夠放心地享受內港濱水區的美好。與此同時還需保障內港碼頭不間斷運營,確保相鄰街坊產居利益。

未來願景:安全、宜居與繁榮的內港

內港的改造與提升不僅是對城市功能空間的革新,對澳門世遺文化的維護,也是對澳門未來發展的美好展望。

與上海外灘、倫敦金絲雀碼頭、荷蘭鹿特丹碼頭相比較,它們都曾是世界重要城市的生產性碼頭水岸、受到過防洪安全的困擾,不同的是內港更瞭解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同時具備中外文化的底蘊內涵。內港更是“一河兩岸”來體現珠海灣仔與澳門內港獨特的景象。通過防洪工程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內港將成為一個能夠抵禦自然災害的安全港灣,居民和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得到有效保障。通過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要把內港重新煥發經濟活力,成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引擎,這正是澳門新發展的機遇。通過歷史建築的活化和更多公共空間的打造,居民和遊客可以享受豐富的文化活動和休閒娛樂體驗,內港也將成為展示澳門開放、包容、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園。未來的內港,必將成為安全、宜居、繁榮的世界級濱水區,帶動更大範圍的更新和復興,為澳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祖國的掌上明珠,內港也閃耀著其獨有之光。

結語

內港的未來之景也是澳門的未來之景。然而,內港的革新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需要提前規劃與持續推進的系統工程,為了儘早實現美好的未來之景,建議政府儘早啟動相關研究工作。獨立研究內港新區的全盤計劃,政府與持份者共同投資、參與。相信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團體與市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內港濱水區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不斷開創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新局面。

(澳門內港碼頭區域聯誼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