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模式」實質是澳門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展演

2025-02-05

為期七日的氹仔舊城區臨時行人專用區昨(4)日結束。特區政府3日表示,啟用至今運作順暢、秩序良好,待結束後會綜合整理意見及評估分析,進一步完善工作安排。就筆者所見,2025年農曆新年期間,澳門氹仔舊城區的臨時行人專用區設置,不僅是對節日期間人潮壓力的應對方案,更成為微型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樣本。這項為期七日的特別措施,通過跨部門協同、社區共治與文化賦能的多維實踐,展現了澳門特區政府在超高密度城市治理中的系統性突破,也為全球旅遊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治理範式。

在僅0.6平方公里的氹仔舊城區核心地帶,每日中午至晚間七時實施行人專區,本質是對城市空間功能的動態調適。通過將1.2公里道路網絡轉化為純步行區,創造出相當於區域面積15%的緩衝空間。這種“外科手術式”的空間改造,配合巴士改道、臨時站點設置等交通疏導措施,成功將區域通行效率提升,使每平方米人流密度從峰值時段的人數大大降低。更值得關注的是時間維度的精準切割——選擇午後至傍晚的黃金時段,既避開居民晨間採買與夜間歸家的生活動線,又完整覆蓋遊客觀光高峰期,體現了“時空摺疊”的治理智慧。

政府部門的協作機制展現出數位化治理的成熟度。經科局的實時巡查機制形成“地面感測網路”,工作人員手持移動終端採集的人流、衛生數據,通過政府雲平台實現跨部門秒級共享。交通事務局的巴士調度系統引入AI預測模型,在客流峰值時會觸發“10分鐘應急預案”,並通過電子站牌與“澳門出行”APP同步推送改道資訊,將乘客滯留時間控制在幾分鐘以內。這種“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數據閉環,標誌著澳門城市管理從經驗驅動向算法驅動的關鍵轉型。

政府與在地社群的深度互動,成為計劃成功的社會基礎。離島工商聯主導的系列活動,像熊貓功夫財神+金童玉女角色演出、街舞快閃演出等,以及澳門曆史城區發展促進協會的“特色市集”,還有文化局和金沙在益隆炮竹廠舊址舉辦的龍蝦先生系列活動和中樂演奏等等,這些街頭表演等間隙呈現的活動,促使遊客停留時間大大延長。這種“利益共享機制”的構建,讓在地社群從被動承受者轉為主動參與者,這些設計使區域文化吸引力指數得到提升,文化元素的深度植入,實現了從“人流疏導”到“價值創造”的質變。

氹仔經驗為高密度旅遊城市提供三重啟示:其一,空間治理需超越物理層面,通過文化敘事重構場所精神;其二,技術應用應聚焦痛點紓解,建立“最小可行產品”的快速迭代機制;其三,社區動員要構建價值共同體,將短期措施轉化為長期治理資本。氹仔舊城區的七日實踐,實質是澳門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展演。在遊客與常住居民的雙重壓力下,特區政府通過精準的時空調控、智慧的技術賦能、深度的社區共治,成功將“人潮危機”轉化為“文化契機”。這不僅是應急管理的成功案例,更預示著城市治理範式的根本轉型——從剛性管控走向彈性適應,從功能區隔邁向價值共生。當全球城市苦於“旅遊過載”困境時,澳門用實際行動證明:在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需要的不是邊界擴張,而是治理智慧的升維。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