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新協會關心AB區天橋壞景觀

2025-02-06

傳新澳門協會發放關於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影片(網站截圖)

【本報訊】政府現在開展新城A、B區行車天橋工程,傳新澳門協會日前發放影片 (https://tw.psee.ly/7474pb) 提出:行車天橋破壞科學館、文化中心、觀音像一帶景觀及休憩環境,值得嗎?該會在影片結尾呼籲,千萬不要現在不關心,但當天橋動工、將景觀破壞、將樹木斬除時才覺得可惜。有市民在影片留言:「希望政府重新考慮海隧方案,多聽民意」;「近年澳門政府講速食基建。起咗先交到功課先,無理會市民感受同城市文化。新城A區係好好一個例子,亂。」

在影片中,建築師呂澤強指出,澳葡政府當年在文化中心設計比賽要求作品具代表性。文化中心前面向海,背向燈塔,存在連貫性;現有的行人天橋屬於文化中心的一部份,是文化中心軸線的延伸,連接海、城、山。之後,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科學館時,亦考慮到與文化中心的呼應。他認為,為了興建新城A、B區行車天橋而把現有的行人天橋拆卸,等於把地標性建築的一部份拆卸。

城規師林翊捷表示,本澳的城市定位是旅遊休閒中心,現有的科學館、文化中心、藝術博物館、觀音像、休憩區已經出現聯動效應;尤其是遊樂場和科學館,是難得的小朋友在室內、室外玩得開心的地方,這較新城A、B區行車天橋更為重要。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引橋將會在兒童遊樂場旁邊,可以想像他日在那裡遊樂的兒童,背後有很多車輛呼嘯而過,情況相當之差。

林翊捷也提出,為旅客最重要的是能否去一個地點可以遊玩不同東西。而且,美麗的景觀為旅遊休閒中心非常重要,新城A、B區行車天橋肯定大煞現有的風景。沒有人千里迢迢來到澳門是為了看一條天橋。將來站在文化中心看到的是天橋,與現在看到的是貝聿銘父子設計的科學館相比,完全是不同層次。他也擔心新城A、B區行車天橋將令該區的交通出現更大問題。

旅遊業界人士(城規師)胡玉沛提出,架空天橋是八十、九十年代通用的設施,為何現在不建設行車隧道?內地都會盡量降低天橋的高度,甚至選擇隧道。他認為,籌劃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單位沒有充份評估、考慮、尊重周邊的建築特色和土地用途。他斷言,新城A、B區行車天橋完全破壞原有臨海重要文化設施的景觀,而且為海濱長廊造成更多廢氣、噪音等,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