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智能化變局 中國車企競爭轉向

2025-03-03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尹倩芸)近期,多家中國車企相繼宣佈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在外界看來,這將加速汽車行業智能化進程,企業間競爭或將轉向。

開年以來,一系列智駕技術方案的發佈開啟了行業智能化“搶位戰”。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更多車企看到破局點。

業界觀察,DeepSeek在技術開源、訓練成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其在智能駕駛領域展現出的技術潛力,有望加快智駕模型迭代昇級,提高智駕能力的上限與精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DeepSeek的創新帶來了“技術平權”,使競爭重新回到應用主導的場景。不僅是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工智能+”也將迎來爆發,貫穿設計、製造、銷售、維保的汽車全產業鏈。

在智能化技術驅動下,企業競爭邏輯也隨之變化。據歐陽明高判斷,整車智能化是即將發生的主要技術變革,圍繞這一領域的競爭會更加白熱化。從今年開始,中國汽車行業將由企業間競爭,轉向不同模式的競爭。

具體而言,比亞迪選擇的是全自主研發的一體化模式。華為依託智能化平台,通過“品牌+軟件”打造智能生態。蔚來、小鵬、理想在內的一眾“新勢力”更多採用互聯網造車模式,通過共享充換電、互聯網基因與整車智能化相結合,構建生態閉環。

此外,還有如奇瑞、吉利等傳統自主品牌造車模式;以上汽、廣汽、北汽等企業為主的國企自主與合資改革轉型模式;央企模式以及寧德時代的電動化平台模式。

不同競爭模式折射出各家車企的戰略思路和市場定位,但在技術變革浪潮之下,企業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提到,“技術全能”思維給企業帶來了投入壓力,且難以快速變現,延緩了外部先進技術應用。當企業需要更大規模投入時,應當由“全面開花”轉向更加聚焦,打造核心競爭力,這種調整對企業發展可能是戰略性的。

從車企動向看,未來車市還將有新變化。如比亞迪發力高端與智駕,華為鴻矇智行佈局多個子品牌,理想聚焦人工智能與純電戰略,吉利和奇瑞堅持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並行發展,東風和長安則傳遞出重組信號。

蓋世汽車CEO周曉鶯認為,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持續推進,未來車企將不再局限於單一生產模式,而是趨向於構建汽車生態,形成獨特的價值主張。

面對快速的產業變革,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所言,當前汽車產業發展重點已從單純追求速度“快不快”,轉為更加註重質量“好不好”。

可以預見,這場變革會帶來陣痛,但當更多車企將發展重心放在創新實力而非價格競爭,從單純的行業競逐邁向生態體系的較量時,方能助力中國汽車業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