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街市從衰落到重生的探索之路
2025-05-16
編者按:特區公報公佈3月18日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市政署聲明放棄路環街市所在土地的無償批給,有關土地歸還國家,以納入私產。路環街市所在土地鄰近恩尼斯總統前地,經重新量度後面積修正為299平方米,沒有標示於物業登記局的土地無償批給持有人。該土地價值約為2320萬澳門元。市政署在2024年9月曾透過聲明書通知捨棄該土地的無償批給。運輸工務司根據《土地法》作出批示,將上述土地包括其上建有的樓宇,無帶任何責任或負擔歸還給國家,以納入其私產。路環街市已於去年 12月中旬關閉,市政署曾稱,會研究路環街市建築物活化再利用。
路環街市的輝煌與衰落
在澳門這座歷史悠久、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中,路環街市曾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座擁有130多年歷史的建築,見證了澳門歷史的變遷,承載了無數市民的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傳統街市卻逐漸走向衰落。2024年11月25日,特區公報刊登的第181/2024號行政長官批示,正式將路環街市從公共街市名單中剔除,這標誌著澳門現存的傳統街市數量減少到了8個。路環街市的命運究竟如何?它能否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重新煥發生機?
路環街市位於澳門路環舊城區的路環村,這裡曾是澳門重要的商業聚集地之一。這座街市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商品種類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購物。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路環街市的輝煌逐漸遠去。
近年來,隨著澳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年輕一代更傾向於選擇便捷、時尚的購物方式,而傳統街市則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青睞。與此同時,路環街市的周邊環境也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缺乏購物泊車位和市販卸貨停車區的問題日益凸顯,使得顧客和商家都感到不便。再加上街市內部建築結構因年久失修出現多處滲漏水和通風透氣不足的問題,使得整體環境變得悶熱不堪,進一步加劇了街市的衰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路環街市的攤位數量急劇減少。從全盛時期的23個攤位(含散位)到最終僅剩下一家菜檔和一個雜檔苦苦支撐,這座曾經繁華的街市變得空空蕩蕩。不久前,這兩名攤販也因經營困難而將攤位交還給市政署,路環街市至此徹底失去了攤位經營。
路環街市衰落的原因分析
路環街市的衰落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導致街市衰落的重要原因。隨著澳門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留在家中養老,而年輕一代則更傾向於選擇現代化的購物方式。這使得傳統街市的顧客群體急劇減少,導致攤販們經營困難。
其次,外部環境的改變也對路環街市產生了不小的衝擊。隨著周邊地區的發展,原本樂於前來光顧的葡國籍居民大多已回到原籍地生活,這使得街市的熟客數量大量減少。同時,交通不便和停車難的問題也加劇了街市的衰落。由於缺乏購物泊車位和市販卸貨停車區,顧客和商家都面臨著停車難的問題。這不僅影響了顧客的購物體驗,也使得商家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不便。
此外,街市內部環境的惡劣也是導致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年久失修和缺乏維護,街市內部的建築結構出現了多處滲漏水和通風透氣不足的問題。這使得整體環境變得悶熱不堪,不僅不利於商品的陳列存放,也使得市民在購物過程中感到不適。
最後,《公共街市管理制度》(即俗稱《新街市法》)的實施也對街市的經營產生了影響。該制度規定了承租人每年經營天數不能低於240天的規定,這對於年長的承租者來說無疑增加了經營壓力。許多承租者因無法承受這樣的經營壓力而選擇退出街市經營。
路環街市的未來展望與活化方案
面對路環街市的衰落,市政署並未坐視不管。他們正在對路環街市原址的發展定位展開研究,並計畫在未來通過不同管道聽取社會意見,善用公共資源,活化原路環街市建築物等大方向作整體考慮,以配合路環的整體規劃發展。
首先,解決交通問題是活化路環街市的關鍵一步。市政署應規劃好以街市建築原址為中心的周邊交通問題,理順人出行、車上落的矛盾。通過增設停車位、優化交通流線等措施,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環境。
其次,對街市內部環境進行整治和優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市政署應對街市內部的建築結構進行修繕和維護,解決滲漏水和通風透氣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考慮對內部的佈局和水電設施進行創新的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在活化過程中,融入多種元素也是至關重要的。市政署可以考慮在街市內增設熟食供應、悠閒茶座和文創工藝展銷等攤位或工作坊。這些新元素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和購物,還能夠為街市增添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活力。
此外,市政署還可以結合路環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鮮明的漁港風貌,將街市打造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旅遊景點。通過挖掘和展示路環的歷史文化和漁港特色,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探訪和體驗。
在活化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社會參與和可持續發展。市政署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活化方案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還需要注重可持續發展,確保活化後的街市能夠在長期內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活化路環街市的意義與挑戰
活化路環街市不僅有助於傳承和弘揚澳門的歷史文化,還能夠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費體驗。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不僅是澳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市民們共同的記憶和情感的寄託。通過活化路環街市,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和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魅力。
然而,在活化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如何平衡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活化過程中,需要確保街市的建築風格和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同時也要注重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和期望。這需要市政署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進行深入的調研和論證。
其次,資金問題也是制約活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市政署已經啟動了相關研究並計畫投入資金進行整治和優化,但如何確保資金的充足和合理使用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市政署應積極尋求多方合作和支持,共同推動路環街市的活化進程。
最後,市民和遊客的接受程度也是影響活化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雖然許多人都對路環街市的活化充滿期待和憧憬,但也有一些人對其未來的發展持懷疑態度。因此,市政署在活化過程中需要加強與市民和遊客的溝通和互動,瞭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
路環街市的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也為它的重生提供了契機。通過市政署的積極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相信這座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一定能夠在新的時代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未來,路環街市不僅將成為市民和遊客消費和休閒的好去處,更將成為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展示視窗。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座傳統街市在新時代的重生與輝煌!
編言小語:
公共資源的再定位與創新
路環街市的消逝,無疑是澳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節奏衝突的一個縮影。這座承載著130多年歷史的建築,曾是路環村社區生活的核心,見證了無數代人的日常煙火。然而,在時代的洪流中,它卻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最終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澳門社會變遷的劇烈程度,也揭示了公共資源在適應新時代需求時所面臨的挑戰。
路環街市的衰敗並非偶然。一方面,隨著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對傳統街市的依賴逐漸減少。現代購物中心、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的興起,滿足了年輕人對便捷、衛生和多樣化的購物需求。另一方面,路環街市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缺乏足夠的停車位、建築結構老化、環境悶熱等,都嚴重制約了其競爭力的提升。再加上《公共街市管理制度》的實施,對經營者的經營天數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年長承租者的經營壓力。
然而,路環街市的消逝並不意味著其價值的終結。相反,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和活化公共資源的契機。市政署對路環街市原址的發展定位研究,正是對這一挑戰的積極回應。在活化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保護街市建築的古風遺韻,更要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創新性地調整其功能佈局。
首先,解決交通問題是活化路環街市的關鍵。應合理規劃周邊交通,確保人流和車流的順暢。可以考慮增設停車位元、優化公交線路等方式,提高街市的可達性和便利性。同時,應加強對交通秩序的維護,減少交通擁堵和違停現象的發生。
其次,街市內部的佈局和設施也需要進行創新性調整。可以借鑒現代商業空間的設計理念,對街市內部進行重新規劃和裝修,提升整體的環境品質。同時,應完善水電設施、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為市民提供舒適便捷的購物環境。
在功能定位上,路環街市可以考慮融入多種元素,打造成一個集購物、休閒、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例如,可以增加熟食供應、悠閒茶座等攤位或工作坊,滿足市民對餐飲和休閒的需求。同時,可以引入文創工藝展銷等文化活動,提升街市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此外,還可以借助路環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漁港風貌,將街市打造成一個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通過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漁港風情,吸引遊客前來參觀和購物。這不僅可以為街市帶來人氣和經濟效益,還可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路環街市的消逝雖然令人惋惜,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和活化公共資源的契機。在活化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保護街市建築的古風遺韻,同時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進行創新性調整。通過合理規劃交通、完善配套設施、優化功能佈局等措施,將路環街市打造成一個集購物、休閒、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街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還可以為路環的整體規劃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