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政府與居民在就業問題上的落差感

2025-05-19

【特稿】5月中旬召開的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中,就業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政府如常地拋出一系列的工作試圖說明政府在解決居民就業上下了多少工夫,真實就業情況卻不是政府看到的美麗數字,迫得議員都「急埋一份」,居民的就業問題已經到了困擾不同年齡居民的社會問題,即使在近年本地居民失業率持續呈現平穩狀態之下仍然不斷有居民和社會聲音反映就業難問題,足以反映就業問題的嚴重程度,政府需要抽絲剝繭,深入各個層面和環節,了解真正問題所在,打破政府與居民在就業問題上的落差感。

本澳近幾期本地居民失業率維持在2.3%-2.5%之間,至3月底,外僱數目總數為18萬多,多場的職業配對會都有不少求職者及企業參與,就業市場情況看似樂觀。「漁人飲水,冷暖自知」實際上情況,只有求職者最清晰。社會上長期有反映本地居民求職難,或者說,搵份好工,人工高、福利好,進入大企業或休閑企業不容易,即使是新一代年青人完成高等教育階段,甚至擁有碩士學位,搵份心儀工作都不容易。有議員形容,這種「高學歷、低就業」現象反映出青年就業悲歌,中壯年則面對則是學歷或職業技能單一、職業技能水平未達僱主要求、對新科掌握較慢等情況,在再就業或轉職時較困難,有時受聘於中小企薪水較低,未能滿足生活開銷所需、勞動性強,也令不少求職者對於應否應聘有「雞肋」的感覺,搵份工唔易,搵份好工更難。

對於這種就業難情況,有社會聲音將之歸究於政府在外僱政策和調控上不力,但政府卻指,外僱數字比疫情前有減。截至今年3月底,外地僱員人數共18.3萬多人,較2019年12月底減少1.3萬人,不同職位有不同程度減幅,休閑企業方面,至今年3月底,外僱數目為3萬多人,比疫前也有減少,而且本地僱員在休閑企業中任職中高層職位比例達9成。科學數據上反映,外僱數量減,居民失業率低,勞工局、工會團體、企業合辦招聘會,協助不少居民解決就業問題,又推出不同的就業政策,包括今年推出綜合培訓平台、與休閒企業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為不同年齡和學歷程度的求職者提供就業機會,青年人也有相應的就業支援計劃,提供津貼、實習計劃,全方位協助居民就業和提供職業技能,但社會仍然希望政府可以進一步提升就業工作的成效,讓居民搵到份較理想的工作。一直搬出數據、說政策如何好,只會激起民意的反彈,政策未能令居民滿意和認同,工作和政策更加需要檢討,探討到底甚麼原因令政策效果打折扣、居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解開問題核心所在,拉近彼此落差感。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