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014號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大德敦化 小德川流

----紀念林則徐巡閱澳門179周年

2018-12-17

當年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的震撼場景。

作者李翠葉

座落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的林則徐雕像。

座落於澳門林則徐紀念館前的林則徐雕像。

林則徐當年在蓮峰廟內接見澳葡官「宣布恩威、申明禁令」。

林則徐當年巡閱澳門駐節蓮峰廟接見澳葡官員。

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

沿著林公巡閱澳門的足跡,讓我第一次來到澳門,發現了一塊新大陸,展開了一個新世界。中國有句古話叫「福蔭後人」,感謝林公對一百七十多年後正在學習的年輕人在視野開闊上的引領。

來澳門之前,有幸也去到東莞,在路上可以看到這裡的自然地貌,丘陵雜遝,樹高草茂,坐在車上,想像如果人處於其間,一個單個的人處於其中,就會感動人在自然界中的卑微。而在1839年6月,林則徐將成千上百箱鴉片銷毀的時,當時的場面,人群中所流動的情緒,林公所高揚起的一種理念,一定使這裡的山水增色,山水也感受到了人的力量。那一天,「虎門」這個名詞開始具備了新的意義。山水和人所共同組成的一種地理名稱,我們稱其為地理文化。

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期間,和自己的幕僚共同翻譯、編輯了一本書叫《四洲志》。在林則徐的影響下,後來產生了一批研究外國史地的著作。其中包括魏源受林則徐委託,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的《海國圖志》,邁向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我認為《四洲志》這本書的意義超過禁煙。禁煙是現實的關懷,《四洲志》是對未來的開拓。

我們作為大學的老師,經常會給學生提歷史擔當意識。何謂歷史擔當意識?它應該包括對史的回顧,對現實的關懷,對未來的開拓。歷史、現實、未來是一條線。一個人是一個點。那麼一個單獨的點,和一條線上的點的區別是什麼呢?我認為,一條線上的一個點就可以前瞻後顧,並和整個歷史息息相關。這時,他能毅然看到前代的弊端,具有清醒的自覺的變革動力,因此他會創新,會有一些舉動。人的任何舉動,如果是在一條線上的,都可能成為壯舉。

歷史上有很多人,比如唐朝的陳子昂說「道弊五百年」,於是提詩文革新,形成了「唐詩風骨」,又如韓愈的「文起八代之衰」,形成了唐代古文運動。陳子昂帶起了中國的詩歌典範,韓愈帶起了中國的散文典範。功在千秋。為什麼他們可以提出來這些理念?正在於他們有著「五百年」和「八代」的古今意識,歷史擔當意識。這樣,我們也可以明白林則徐為什麼會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對歷史和未來的交付,才可以完成我們生命的厚重。

林則徐在位期間,培養了一批人才,如魏源、左宗棠、沈葆楨、龔自珍、胡林翼等等。1850年,林則徐曾經和左宗棠有過一次深刻的交流,林公掏出一套資料,包括邊疆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沙俄的軍事動態等等,都是他在流放新疆時,所辛苦收集到的實地材料。當時的左宗棠只有37歲,但這次交流,卻為十幾年後左公收復新疆打下了基礎。當時的林公已垂垂老矣,但他數年前的人才培養完成了他無力完成的。

又如魏源的《海國圖志》,成為近代認識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本書。而沈葆楨在林公的引導下,建設中國的近代海軍體系。胡林翼更是晚清重臣,他經世致用的思想與學問,與林公一脈相承,比林公做的更好。後來毛澤東非常欽佩胡林翼,取胡林翼的號「潤芝」為自己的字。林公的人才觀,正在於這種高瞻遠矚,「來吾導夫先路」的對人才的提拔,這些人都成為中國走向近代的中堅力量。

《中庸》言:「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大的德行可以化行天下,播及後世;小的德行可以象河流一樣潤澤一方。林公的德行,還在於為後世培養了一批經世致用的人才,傳承了可以繼續前進的力量。

近代中國創古今未有之大變局,面臨的是新生產方式、政治秩序、國際局面。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是西方科學思維在全球的滲透。中國人吃了虧,也開了眼。科學,應該如何定義?它不應該是幾名科學家的成就,它是一個國家民眾的素質。它不應該只是某種艱深的知識,它是思考問題的一個起點。科學,是能界定此物與彼物之間的區別,勇於著書立說。當中國人開始在科學的思維下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時,勢將完成與西方文化融合後的再昇華,必然在人類共同體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今天,我們緣何共聚參與林則徐紀念活動,是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對於林公則徐的敬重愛戴,對於中國文化命運的思索,我們願意拿出最大的財力,搭建最好的平臺,勞心勞智。目的在於,在林公開拓的道路上繼續前進,願我們真實的付出,也能變成一條線上的一個點。

文 :李翠葉

作者簡介:李翠葉,女,1980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現執教於廣東省江門市五邑大學。主要承擔《中國古代文學史》、《秘書學》、《公文寫作》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2007年全校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獲得二等獎。專業研究方向為唐宋方向,並全力研究儒、釋、道等哲學思想。主要論文《儒道融合下的新人學》、《從哲學走向文學的莊子》等發表於國家級核心刊物《齊魯學刊》與《揚州學報》。目前,承擔教學研究項目「實踐與傳播體制下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主要工作;同時,擔任北京國學推廣社團「一耽學堂」江門分部的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