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85號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林宇滔促政府正視『自殺問題』
勿做鴕鳥
2025-05-20
【本報訊】議員林宇滔促請有關當局摒棄目前的鴕鳥政策,更新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主動制訂專業客觀的機制,及時合理向傳媒公布自殺個案的關鍵資訊,以及繼續在專業刊物或統計中提供原始數據,並提供適當的防治及求助資訊等。
在昨午的立法會議程前發言環節,議員林宇滔表示,近日,本澳接連發生多宗自殺及企圖自殺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居民的精神壓力及身心健康;有聲音認為若在本澳經濟及社會氣氛持續低迷,擔憂未來的自殺問題有可能越趨惡化。
根據保安司的數字,去年的自殺率達每十萬人有十三點六人,明顯較國際平均約九至十人為高;而且十年間本澳的自殺率上升百分之四十四。企圖自殺數字同樣居高不下。林宇滔也提醒,從數據可見本澳自殺及企圖自殺情況明顯有年輕化的趨勢。
林宇滔批評現時政府公布的資訊有限。以衛生局的自殺死亡監測為例,當局沒有公布完整的統計資訊,根本起不到分析及對比等作用,社會亦難以作更深入理性的討論。他也表明,理解自殺低落情緒或會有傳染,但這卻成為近年政府有關部門不去正視問題的藉口。
再者,自殺及企圖自殺有年輕化趨勢,但政府公布統計數字的年齡劃分是五至十四歲、十五至廿四歲等,無法得知未成年人的具體情況。即使過去有傳媒追問,警方多以涉及死者私隱為由,拒絕公布基本資訊;教青局更是對有關學生自殺的消息三緘其口,選擇不公布、不回應。
有心理業界人士反映,過往衛生局公布的「澳門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原本包含中學生自傷行為的數據資料,但新公布的報告卻將有關資料刪除。林宇滔提醒,資訊不透明,令社會難以全面地探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林宇滔也表示,早前在社會文化範疇的施政辯論上,司長表示「身心健康不是醫療問題,希望大家重視文化和體育的功能」,引起社會不少討論,反映出政府與居民的角度不一。他表明政府提出「預防勝於治療」沒錯,但居民更關心政府對已有情緒困擾人士的及時支援和幫助,以及實質的應對措施。
有教職員、社工、前線醫護及紀律部隊人員均向林宇滔反映,礙於目前跨部門協調機制主要停留在事後處理,沒足夠資源對自殺個案提前主動跟進,也沒有措施及介入手段確保當事人持續得到情緒及精神治療支援,就算有個案持續出現自殺行為,前線人員只能疲於奔命被動應對,反映現時本澳的應對機制未能有效處理自殺傾向問題的個案。
林宇滔促請有關當局摒棄目前的鴕鳥政策,更應主動制訂專業客觀的機制,及時合理向傳媒公布自殺個案的關鍵資訊,以及繼續在專業刊物或統計中提供原始數據,讓社會及相關業界了解及正視居民精神健康及自殺狀況,並提供適當的防治及求助資訊。
尤其是喚起全社會關注身邊人及作適當協助,當局更應明確定立降低本澳自殺數字的目標及負責執行的部門,通過落實跨部門協作和增加資源投放確保有需要人士獲得足夠支援,以真正遏止本澳自殺問題的惡化。
議員梁孫旭則提出,面對大環境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居民出現負面情緒,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對此,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強社會關愛和照顧,公布重視居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社會需要注入更多正能量,減少放負,正面引導,幫助居民建立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學習以正向的思維及方法處理個人挑戰和情緒,強化抗逆能力,促進居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