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1209號

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澳門文創要融入社會

2013-12-09

剛過去的台灣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參觀人數達十萬人次,現場交易及接單金額超過三億三千萬台幣(約為近億澳元),進場人數及交易金額創下台文博會的新高,台灣文化部認為,文博會協助產業將創意『價值』轉化為『產值』,充分扮演原創者與產業鏈結合的平台,是在地文創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窗口。

台灣文博會的成功可非朝夕.是經過一段頗長的時間薰陶、培養、孵化、調整,才能將貝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各國際展示,助文創產業達致發展的效益,台灣的文創發展,值得澳門借鏡,尤其是要有一個好的規劃和政策,才能助澳門文化創意真正地轉化為文化產業,否則變成亂花錢且事倍功半。

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從二零零三年開始孕育,由一群文化藝術人去發起、帶動,至今已發展了十個年頭,經過孵化的階段正逐漸成長,政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剛成立了專責的基金會,顯示出政府對文創的支持和關注,以及擔當了主導的角色,為本澳的文創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但是否有政府的支持,本地文創便會踏上成功之路?澳門望德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理事長黃鍚鈞就指出: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還需要先提升本地的整體文化素質,要社會的整體文化加深,同時要讓藝術創作家、原創者的質素和知名度提高,帶引出社會的整體文化氛圍。

要將文化創意轉化為產業,是需要地方的認同,社會的參與,還有是居民的態度,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之路,現時就是缺乏了深入社區融入民間的情況。台灣的文創政策,主點還是複製歐陸國家,但以本土文化創意為發展規劃,經過十多載的推動下,始能成就文創博覽會的平台機會。

澳門的文創發展,是否應要複製台灣的一套?此又不然;且看香港的文創發展情況。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早於九十年代末浮現,香港貿易發展局在二零零二年的一份有關創意產業報告就指出,當時約有九萬人從事創意產業,而香港政府則仍未有為文化創意產業訂下策略路向,亦未有因鼓勵文創而大灑金錢。

在二零零五年,香港特首董建華曾表示;『加快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是政府重要工作之一』。但延至今時,香港還未有為推動文創制定一套政策,但香港的文創發展未有卻步,創意產業的的產值和就業人數都在上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創意深入了社區,文化氣息融入民眾間。香港的創意產業能持續發展,就是──創意帶動了社會的文化氛圍,提升了本地的整體文化素質。此亦是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可借鏡之處,當然;澳門文創有其獨特之處與香港和台灣有別,澳門可對港、台兩地的文創發展策略和道路,取長捨短,發展具本土特色的文創產業,而非照模倒鑄,搬字過紙。

台灣文化部部長龍應台就認為,澳門有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澳門特色的文化創意,對華文世界的文創起促進作用。她並指出;澳門的文藝活動長期以來都被香港的發展所遮蓋,其實澳門有其獨特的角度,澳門雖然地細,人少,而文創發展與香港同樣進步,但是不一樣的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向上,其文創意念亦相若。台灣的文創則以本土為主,是在地發展,澳門則有其獨特文化,現時只是未能充分利用,澳門的文創界、創意人,應該對本地文化更有信心,發展其文創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