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310號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失焦的聯招爭論

2014-03-10

四校聯招的熱論相信還會持續好一段日子,剔除專家學者,學生和家長對此的關注,竟遠高於年度的派錢方案。教育,總是能散發出幾分樂觀的甜味。

廣場和電視辯論、電台爭論和訪問,坊間存在的分歧,在這塊孕育和諧養份的土壤委實罕見。梳理爭議,不難發現兩者異曲同工,皆落在學生利益上。莫管了壓力、多元性、應試,或還是教材統整等,同一事情只是切入角度有異。但是,大家討論聯招與學生利益之關係,究竟是什麼?

略有關注內地和臺灣教育者,想必對下列幾組關鍵詞,不會陌生:王策三、鐘啓泉、九年一貫、多元入學。前兩者是內地著名學者,後兩項則是台灣近十年最大的教改。升大制度自成了討論軸心,遠較於澳門明顯,學生的利益與公平性劃上等號。內地的城鄉差異、臺灣的南北之爭讓問題更聚焦,統考和學子進入一流學府的機率與相關性,才是考試制度變革的方向。

澳門的聯招爭論為何沒有於此著墨?尖子們早就海外留學,無關痛癢,邊緣學子也是塵埃落定,投身城市工作。所剩的便是些中遊份子,私校背景的影響力便得以減輕。以至於口號之辯勝於理念,在升大率200%的考試壓力,四校聯招而非大專聯招的一試生死,藉統考而非教青局進行教材統一,本末倒置。若能對問題重新檢視,不難發現探討澳門中學教育的公平性,才是問題根本:家庭背景與學校的關係,社會地位與中學學歷之關聯,海外留校與學校背景的相關性。

「考試本身是中性的,但關係到公平性時,那便會糾纏不清!追根究底,這正是科舉制度的一種思想遺留…再配合考試制度本身,在中國政治上的特別意義,那是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長治中國教育史的 周愚文教授一語道破,若作為四校聯招的結果預示,更是貼切。在華人的世界深處,考試制度與教育公平性只能弔詭式地相互依存,區區漁村,豈能幸免?

疏狂齋主

歡迎賜教:nikon11_education@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