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314號

2014年03月14日

星期五

為何要把最後一塊遮醜布也拿走

2014-03-14

復古運動在中國文壇時而有之,較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明朝前後七子,五四的文白之爭,歷久彌新,為的是道濟文衰。

最近,香港教育局也倡議復古,主張把十數篇文言納入高中語文科。、、等得以重見天日,語文教師皆極力贊同。惟是言論一出便引起各派爭端,支持者直指古文為亂世清泉,源頭活水;反對者則痛罵不合時宜,亂石投林。

其實,若能多花心思於香港的教育政策,便能明白這場爭論是多此一舉。早在2007年新高中課程指引文本中,已羅列了一系列的經典著作供學校、教師與學生參考(有興趣者可自行參閱下列網站1)。古文,一直都在中國語文的學習範圍內,今天的所謂新見,也只是把「建議」偷天換日成「範文」而已。重新納入的主因並非文辭和文義,而只在乎有範圍可考、有標準可依的法則,這種為解決「連名校老師也不知怎教」的政策,不但符合華人的科舉傳統,也巧妙地掩飾了學習為應試的改革理念。與過往「倡古文以興國」的精神面貌,相去甚遠。

而在社會上,這場復古運動早已敗陣。亞洲地區發展傾斜於英語為主導早已是事實,勝於雄辯。年青人大可終其一生不接觸古文,也不能不會一口流利英語,歸因於殖民主義也好,話語霸權也好,高官名人恨不得把子女送至牛津、劍僑而非北京、台灣,要辯解也未免過於虛偽。若是要怪潮文、俚語充斥於報章網路,倒不如要求知識份子多寫古文而非SSCI更切實際。

而致使古文陷入絕境的,莫過於「多讀文言以養性」的底線也敵不過時世摧殘而被瓦解,試問略懂國情的學生拋出一句「內地的高幹子弟熟讀經史子集卻目無法治,老師,你要我學習他們嗎?」苦不堪言!!

在文學附庸於政權的時代,談復古豈非痴人夢話?

陳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