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317號

2014年03月17日

星期一

概念偷換,悄然無聲

2014-03-17

用語反映世代思潮,進步升Lev.、講呢語出驚人、閒暇hea爆,感觀代平仄、嚐鮮替韻律。文化日新,雖欠古雅也不失大體。語言是流動的,不能不變。但核心的概念被偷樑換柱,扭曲原意,傷及的不只文字而是一套價值。

服務、消費、素質、投訴,幼小同工腦海裡浮現的恐非酒樓茶座,而是每天的縮影。當教育由使命變成服務,學校與企業,學生雇主,家長和消費早已混淆不清,難分難解。教育學者佐藤學鼓吹各方必需負起教育責任,才能解困。消費者一聲冷笑,傻的嗎?

壓榨、福利、遊行、發聲。最和的行業居然也會拋頭露面,團結發聲。「當學校只是階級再製的場所,教師也不過是一顆螺絲。」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一針見血。前線,是戰場上的光榮,連教學自主權也不保的你,充其量只配用基層二字。

優秀,你會聯想到什麼?資深??項數目?還是早已掛名「內優」的外援?無可否認追求成長實是教師工作的本質,惟強調競爭的優秀與自我成長的卓越,哪項較合乎教育環境?不消細說。只見美國師資改革以《RESPECT》為題言簡意賅,早被歐美放棄的優劣之別看來是不合本土情懷。

照搬西方理論只會水土不服,?不恰當。作為國際大都會,必須滲進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道統味,才稱得上與別不同。如何行之?多元共融,校本特色,皆大歡喜!同仁們,認真點,不要笑,好嗎?

疏狂齋主

歡迎賜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