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城巿日段難地下化

2014-06-21

【本報訊】輕軌澳門南段高架橋走線由倫敦街重回孫逸仙大馬路,欲惹出「腰斬」觀音像之景觀問題,運輸基建辦公室強調,會盡量將橋身降低,讓兩建築融為一體,並指出該處前後線路地下有停車場、排水涵箱等大型基建,地下化將影響巨大,故才採用高架方式。

運輸基建辦公室昨安排採訪,由副主任李安德帶記者實地視察孫逸仙和城市日馬路大輕軌高架走線(官方統稱城巿日段)沿線環境,講解其走線規劃考慮及相關工作,另一副主任何蔣祺全程陪同,而主任李鎮東則未有出現。

沿線地下基建多

李安德表示,城巿日高架沿線區域現時已有多個大型地下基建設施,當中走線途經的城市日大馬路及友誼大馬路一段,下有大型排水涵箱,也會橫過藝園停車場及亞馬喇停車場,而漁人碼頭與文化中心之間的孫逸仙大馬路一段是椿柱式橋樑基礎。

故此,若輕軌現行城巿日走線選擇地下方式興建,將需大規模拆除或改建多項現有的地下結構,影響重大,包括對工程造價。所以他們經綜合考慮,還是採用高架橋方式興建。

效果圖非呈最終效果

對於備受市民關注觀音像景觀問題,李安德說,他們十分重視有關情況,目前最有效措施是將橋身降至最低。他等即場拿出紙板展示「效果圖」,觀音像已由當初被輕軌天橋攔腰遮擋,變為只擋去一小部份下身與蓮花底座(見附圖),有記者形容是「觀音站橋」。

不過,李安德強調,這只是他們單純考慮天橋位置去編制,是「好初步的效果圖」,並非最終效果和方案,相信未來還有空間可以調整、優化,包括「可能再低啲」。

讓觀音像與輕軌天橋融為一體

現時政府已與觀音像的原葡籍設計師聯絡並初步取得共識,稍後七月初對方將來澳,與運建辦、城規部門一齊研究,商討如何透過設計、建築手段,去改善、優化輕軌及其周邊環境,朝觀音像與輕軌建築「融為一體」的方向去做。

至於新方案為趕時間不經公開諮詢,李安德稱,公開諮詢所須時間無法估量,考慮現時澳門段進度已與氹仔段有所落差,若差距再拉大,現行多個批給合同都要調整,也要考慮通脹、工程造價等影響,而且社會普遍希望盡快投入服務,因此作這決定。

李安德表示,城市日高架走線確定,正深化設計中,但不代表他們不再聽市民意見,過程中也是有條件做微調的。他們是預計、爭取於今年內完成整個設計,隨即開展土建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