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球迷 - 女人們與世界盃

2014-07-12

【特稿】足球經常被定位為男人的世界,女人看球似乎就是偽球迷。女人為什麼看球,其實男人不一定真的懂。巴西世界盃期間賽場內外各路美女分外亮眼,各國的酒吧餐廳也有不少女球迷,而美女主持、美女記者也開始風靡足球界。真喜歡足球的女人確實有,而且有不少,但這裡僅談男人眼中的「偽球迷」。

都說女人看球主要是為了看帥哥,無可否認,球星們場上奔跑起來分外瀟灑,場外做的商業廣告大片更能吸引一大片「花癡」。從球員們出征前穿上名牌西服戴上墨鏡的紳士範兒,到內衣廣告裏裸露上身露出六塊腹肌的健美範兒,絕對是塑造男神的節奏。不用管綠茵場上發揮如何,只這些就足夠吸引眼球了。

她們為了看他們

確實,一到世界盃,女人們的荷爾蒙分泌忽然要旺盛一些,社交網絡的發展更推動了帥哥圖庫的完善。從萊因克爾、範巴斯滕、巴蒂斯圖塔、卡尼吉亞、巴喬、貝克漢姆、勞爾,到現在賽場上的西班牙、意大利、德國諸男神,無論青春少女、職場熟女,還是中年婦女,必定有一款打動你。即使是平日自稱「女漢子」或者一口一個「老娘我」的姑娘,看著這些帥哥也會偶爾「怦然心動」。

但為什麼他們就這麼吸引人?關鍵不在於帥,而在於踢球的帥——這是一種力量的美、健康的美、陽剛的美,而不是大街上銀幕裏越來越多的秀美款。所謂的「花美男」、「長腿歐巴」也有不少姑娘喜歡,但審美最終還是要回到異性相吸,回到濃濃男性氣概之美。賽場上的球員們讓女人想到的詞彙可能是強壯、靈動、機敏、可靠,或者北方人說的「爺們兒」。

這些帥哥的美還不是矯揉造作的,而是在他們自己的工作中自然展現出的。女人總說,專心工作時的男人最迷人,賽場上那些男人,每一個都專注於那個唯一的皮球,你說能不讓女人們愛嗎?有個別在「閒庭信步」或者「思考人生」的,必定立刻被拎出來批鬥。

所以,別怪我們女人成天看這些帥哥,身邊的帥哥們,請你們做事專心、注意鍛鍊保持身材,特別是請多一些男子氣概,讓女人們看到你們的擔當。

為了她的那個他

記得多年前世界盃時總看到很多報道,說女性們埋怨自己的老公看球而忽視了自己,現在這類新聞似乎越來越少。其實這就猶如女性去逛街時候男友或老公常抱怨一樣,雙方知道,並不需要對方有多懂,需要的只是陪伴。

很多妹子為了跟自己的男友有更多共同語言,或者能有更多機會跟她的那個他晚上一起出去宵夜,也強迫自己去看球。球也許根本看不明白,但只要守著「他」就很滿足。都知道女人熬夜最傷身體,明明平時把睡個美容覺看得無比重要的姑娘,能夠為了你而熬個通宵難道男人們還不知道感動嗎?

我在巴西的同事小劉說,他的老公為足球而來巴西,而她為他而來。小劉老公是個老球迷,談起各支隊伍都頭頭是道,技術戰術聊起來口若懸河,原本不懂球的小劉,現如今也能說出很多球星名字和一些球隊的來龍去脈了。這樣的妹子,哥哥你還能拒絕她什麼?

多少段美好的感情都是某天一起看球時發展起來的。因此,當女友或妻子「花癡」狀看著某球星時,男人們真的不用嫉妒,要沒有你們,她們連球都不會去看一眼,自然你們也不用去吃那些遠在天邊可能永無瓜葛的男人的幹醋。

當然了,女人當自強。女人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盃四年才一次,加上歐錦賽、美洲盃總共也佔不了多長時間,咱平時自己的日子還得一樣地過,只不過咱逛街的時候男人們也應該多陪陪。

他們也看她們

雖然有女足,但還是很多人喜歡把足球歸為男人的運動。但這項運動中的男人,也需要女人的存在。

看看那些球星們的太太團,每次大賽跟隨自己的球隊出征,本來就是模特、演員出身的太太們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再帶上自己的萌娃,說不定比賽場上的老公更出風頭,攝像師們的鏡頭也願意時刻追隨。

今年世界盃幾乎所有球隊都不允許夫人隨行,但還是有不少家眷自己前來助威。不能跟丈夫一起沒關係,我們到他經過的地方等著。魯尼太太科林拖著15件大大小小的行李到巴西觀賽,在英格蘭大本營裏約街頭穿著粉紅色比基尼向英格蘭隊大巴招手,謀殺無數菲林,說她作秀也好、度假也罷,反正媒體們喜歡拍。

皮剋妻子夏奇拉本就是樂壇拉丁天后,西班牙隊雖然黯然出局,但她的祖國哥倫比亞還在,於是夏奇拉的新聞還天天有。

在新聞口,各國女主播也爭奇鬥豔。哥倫比亞美女主播布伊特拉戈一亮相就引起了球迷和記者的圍觀以及求合影;墨西哥美女主持伊內絲‧桑斯也毫不遜色,暴露的著裝和好身材,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引起小轟動。

國內電視臺也紛紛招美女加盟世界盃節目,無論預測是對是錯,總之是紅了。這些電視還不都是為了取悅熬夜看球的男性觀眾?就連蒼老師也緊跟世界盃局勢,發表自己的看法,蒼老師熬夜看球長粉刺的圖都被男性們轉來轉去。

無可否認,有了女人的足球更加好看了!

說來說去,其實如果你來到巴西這個足球王國,你會發現足球根本不分什麼男人女人。這裡的女人也喜歡足球,上到女總統、下到街頭的老太太,聊起球來全都如主教練一般。在巴西,足球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女人與足球這種偽命題真的不需要去那麼認真地討論。 (新華社記者趙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