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40721號

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天有可測風雲

2014-07-21

入七月開始,澳門是風雨的季節,去年本澳在六至八月,六至八月的風雨不少,曾多次有暴雨狂風。今年踏進七月,則未見有大風雨出現,據氣象局預測;今年澳門的降雨量偏少,影響本澳的熱帶氣旋亦較去年少,只有四至六個,估計需要懸掛八號風球的颱風只有一個,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亦會相應減少。

要預知澳門未來的天氣情況,就要依據氣象監測而作出。預測氣象;古有『觀星』、『望氣』之學,今有天文、物理學家。古代『觀星』、『望氣』之士,多為帝王、朝廷服務,由『天官』、『欽天監』之類的官員專責『睇天』,透過他們『觀星』、『望氣』來預測天象,而該些官員所測知的氣象情況,被視為國家機密,資料只能獻上朝廷參閱,『天官』、『欽天監』只可為朝廷服務,天文學術更不許民間學習,因恐防『洩露天機』對朝政造成危機。今日氣象預測,由專責的氣象局負責,預測天氣變化,主要是為民眾服務,是政府的責任,要讓大眾知曉未來的天氣情況,尤其是將至的風雨,及早作出防範措施,以及對出行作出適當的調度,盡量避過暴風大雨。

預測天氣唔簡單

不論是『觀星』、『望氣』,天文、物理,『天官』、『欽天監』或氣象局,對預測天氣,觀察天文自然現象,都要依靠數據科學推算後才能作出預測,並不是『靠估』的。今日世界各地的氣象部門,對監測天氣的工作多已做得很好,澳門氣象局就表示:現時氣象局預測天氣的準確度已達八成,達國際先進水平。

利瑪竇來澳門『睇天』

一般負責監測天氣的部門多稱為氣象局或氣象台,澳門亦然,不過澳門氣象局的全名應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可知澳門氣象局的工作是不單是負責『氣象』咁簡單。『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其前身名氣象台,澳門氣象台早於一九五二年成立,而在氣象台成立前,負責監測澳門氣象工作的,是百多年前駐守在澳門的葡萄牙海軍,在葡萄牙海軍負責監測天氣之前,澳門是沒有機構擔當此項服務,但卻早在四百多年已有天文學家為澳門『睇天色』,此位天文學家便是十六世紀曾經來澳門傳教的,意大利神父、耶穌會司鐸利瑪竇。

白鴿巢搭建『觀星台』

利瑪竇於一五八二年夏天,受教會所派來中國傳教,首先抵澳門,利瑪竇為求能與漢人溝通,在澳門學習中國語文,他在羅馬讀書時,除必修的神學外,亦修哲學、天算,懂得觀天星氣象,推測天氣變化,曾在中國以西洋曆法測知日蝕.受到中國人讚賞。利瑪竇在澳門傳道時,為觀測天象,在昔日的葡萄牙貴族大宅花園──現時的白鴿巢公園內設一高臺,用來夜觀天星,此座『觀星台』雖難證實建在白鴿巢公園某處,但曾經存在的『觀星台』可稱得上是澳門『第一座天文台』。

另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地理學家、航海探險家方濟亞公爵的艦隊停泊在澳門期間,為了進行天文研究而在白鴿巢公園內建造了一座觀星台,此座充滿南歐色彩建築的觀星台,現仍完整地保留在白鴿巢公園內,被名為瞭望台,登上此瞭望台,可鳥瞰公園內外的景色,遠眺沙梨頭、內港一帶,但再難見珠江口,南中國海水域景象,因為視野已受填海造地等發展所阻。

在十九世紀中,澳門的氣象監測工作,由駐澳門的葡國軍人負責,葡軍人並於一八八零年,在當時仍是軍營、軍醫院所在地,現今的山頂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設立氣象站,且於一九零九年建立氣象台,當時的氣象台除留意天氣的變化外,並會在晚上通過亮燈的方法,向人們報告標準時間。負責監測天氣的葡國海軍,其中主要工作是監測南中國海的天氣,向進出澳門水域的船隻發出天氣信息,因當時澳門是南中國海一個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

澳門五十年代正式成立氣象台

至一九五零年,葡萄牙頒布了海外地區氣象局的法令,並派出氣象學專家來澳門組織籌建氣象台,兩年後;澳門正式成立了氣象台,當時澳門氣象台已使用無線電收錄各地氣象資料,可見澳門氣象台對監測天氣的工作十分重視。唯至一九六五年,澳門氣象台的總部才由山頂醫院遷往大炮台,現時的澳門博物館所在處,就是當年的氣象台台址。

九九年易名『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澳門氣象台設立後,除加強在氣象方面的監測工作外,並展開有關地球物理、地質研究和地磁觀察等工作,氣象台且於一九八零年開始,改組成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到一九九九年易名『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在一九八七年開始,澳門氣象局進一步提供空氣質量監測的服務,氣象局於一九九六年再度遷徙,由大炮台遷至現時的氹仔大潭山,設備臻完善和現代化,對監測澳門的天氣準確度有一定的保證。當然;天有不測之風雲,氣象的突變,不一定能十分準確預測得到,能達國際先進水平已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