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食巡禮受歡迎之思
2014-11-05
一連四天的台灣小食巡禮,終於在意猶未盡中圓滿閉幕,這個把三盞燈一帶鼓動得水洩不通的台灣小食攤檔,雖然從品質、價格及份量上都與台灣原產地夜市差了一大截,售價更普遍比澳門同類的食品貴,但是仍吸引大批澳門食客蜂湧而往,品嚐的人龍長長 ,更熱鬧非常,箇中返映出的問題,很值得澳人深思,它的成功因素在那裡?因何澳門食客如此喜歡「她」,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澳門的飲食業甚至政府政策和全社會,將獲很大裨益。
台灣美食小巡禮在三盞燈光復街舉辦,整條街兩旁擺開了廿餘檔小食攤,包括台灣著名的蚵仔煎,台灣炸魷魚、貢丸和木瓜牛奶等……著名小食,全部都由台灣各地的夜市「空降」過來。
由於在異地臨時開檔,一切食物製作,多因陋就簡,大部分食物多以油炸而熟,沒有像台灣各地夜市的煎、煮、燒、炆、焗等那麼多花樣和手法,故在澳門臨時製作出來的台灣小食,入口感覺比在台灣各地夜市中食到的,似乎差了一皮,至於在本澳出售的台灣小食的份量,如貢丸,燒魷魚鬚,在澳出售的一串最平也賣三十甚至五十澳元,相當於二百至二百五十元新台幣,但若在台北萬華夜市或士林夜市,一般一百新台幣或最貴一百五十台幣便可以了。一杯木瓜牛奶,在澳門小食巡禮攤檔中賣二十元或十五元澳門一杯,若在台灣七、八元甚至最貴十澳元足矣。份量比澳門的還要多,且更味道加濃郁。
這也難怪,因在澳門擺小食巡禮,大部分食材由台灣空運而至,檔攤的工作人員,也是坐飛來澳門且付昂貴酒店租金的,其他租賃攤檔、臨時發電、清潔的費用、開銷均比台灣各地的原夜市為高,成本較高,售價自然較貴,份量也比台灣原夜市的少。
筆者去年一年內,曾到過台灣四趟,遍嚐全島南、北各地夜市,嚐過肚滿腸肥,極為滋味,意猶未盡。但與澳門的台灣出品相比,當然大失所望,得出很強烈的感覺,澳門的「台食」,雖然與原產地相比較為貴,小及差一皮,但嚐過澳門的「A」貨,仍然忍不住「再接再厲」,整多「兩串」,繼續「安哥」,這與小食巡禮攤檔前洶湧的澳門食客心情一樣,盡管「A」貨比本地「正」貨較貴,但比起本地的的「傳統同樣產品」,質與味,還是高一皮,加上攤檔上台灣檔主及員工服務之認真,盡顯「專業精神」,被「台灣熱情」所「感動」,澳門老饕還是紛紛解囊,爭先恐後的爭嚐台灣「A貨」。
雖然「A」貨的價格比「土產」的貴,但澳門人還是寧願付貴一點,希望享受更佳的服務,這証明「價格」並非決定因素,質量!很多時才是受歡迎的最大「吸引力」!
反過來看,近年,澳門的工資,租金等成本不斷升高,但出品水準則並非「水漲船高」。反之,個別出品的質量,反而有下降的趨勢,優良的服務態度,更加是「奢移品」!而澳門多區過去曾開辦過小食等燈光露天夜市,近年卻不斷萎縮,坊間不斷呼籲,保留及開辦燈光夜市,但當局搞了多年,仍是每每「虎頭蛇尾」,「似生還死」,而「台灣小食巡禮」則大受歡迎,這反映了什麼問題,是否因「派錢」而縱壞了澳門人?變成了「二世祖」!?這個問題,值得澳人深深思考! ‧楊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