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50914號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中 西 藥 局充分發揮名人效應

2015-09-14

由小漁村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旅遊城市,澳門在過去百多年來,可謂發展迅速,特別是近十年來尤甚,已令人難以尋回澳門過去一些面貌,保留澳門的回憶,保育澳門的文物、文化和歷史,已是澳門一項重要工程。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要澳門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要對澳門的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的過去有認識和了解,才能有利於澳門的持續發展。

在國際上,人們最初對澳門這個小城有所認識,相信是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有很大關係,孫中山是現代中國革命先驅,中國民主之父,其革命事業就不用多說,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可以說是由澳門開始,孫中山於十三歲那年,在母親陪同下經澳門離開中國往檀香山求學,因為當年澳門有遠洋輪船開往外國,從那時開始;孫中山便見識了西方文化,民主和自由思想,於一八八四年十一月份,他又經澳門第二次往檀香山。在外國讀書五年後,孫中山返回中國,並於香港讀醫學,在香港求學期間,因為常要往返省港,澳門是必經之地,故他常往來港澳。在香港完成醫學後,孫中山先生選擇來澳門鏡湖醫院行醫,並在行醫期間,宣揚民主救國,鼓吹革命,認為要推翻帝制,才能有民主,中國才有希望。

孫中山在宣揚民主革命同時,不忘懸壺濟世,由於當時鏡湖醫院無西藥供應,為讓貧困病者可獲免費藥物治病,想出『藥局贈藥』的辨法,開設了『中西藥局』,病人在獲孫中山贈診後,再由這間藥局贈西藥予病人治病。當年『中西藥局』設在現時的草堆街八十號位置,其後孫中山為推動民主革命,奔走世界各地找尋支持,未能在澳繼續行醫,『中西藥局』才結業。在結業百多年後,『中西藥局』不久將會重開,但不會再是『贈藥』,而是宣揚歷史文化、保育文物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至於規劃如何,文化局表示要重新調整。

因為當局在對草堆街八十號此幢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進行修護工程時,發現了其他古蹟遺址,包括天井中的相信有數百年歷史的石結構,和近門口處的大規模石結構遺址,該些石結構遺址,是向兩旁延伸的,估計是本澳原始海岸線的碼頭遺址。此一重大發現,可印證澳門二、三百年前城規環境,是澳門城市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對草堆街八十號在修護時的重大發現,文化局局長吳衛鳴稱,大規模石結構遺址的發現,有助對澳門昔日的城市結構,澳門半島面積、地理環境方面的研究,因為澳門初期的面積只有二點七平方公里,草堆街附近有不少河道,四周會有碼頭,大規模石結構遺址的發現,可讓人們研究和印證當年澳門海岸線的實況。

文物保護有助考證歷史

大規模石結構遺址的發現,相信是與澳門昔日城市的發展有關連,在二、三百年前,草堆街與十月初五街、木橋街、關前街、呬孟碼頭街(皇子街)、快艇頭街、新埗頭街、新馬路等一帶,是澳門的商貿區,亦是河道交錯區域,故此上述多條街道的命名,都與碼頭、船舶有關,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政府已在澳門設立海關,當時清朝『粵海關澳門關部行臺』所處地,便是草堆街八十號附近的關前街地段,昔年沙梨頭海傍一帶尚未填海,上述區域的碼頭、埗頭,便是澳門昔日城區商貿往來,貨物運輸的主要設置點,將區內街道商戶、民居連接。

草堆街八十號既是孫中山先生開辦『中西藥局』的歷史建築物,亦因修護而發現其他重要歷史遺址,故此幢建築物在修復後的用途會重新規劃。吳衛鳴表示,草堆街八十號原推斷只是孫中山先生當年開設的『中西藥局 』,原打算布置為紀念孫中山行醫的展館,擺放孫中山的臘像,但在修護過程中,發現可能是數百年前人類生活的石結構遺址,又或是本澳原始海岸線碼頭遺址,故需重新規劃該址用途,會配合遺址作重新調整,在展示孫中山在澳門的事蹟,亦可能加入澳門舊城區歷史的元素。對於草堆街八十號此等具歷史價值建築物,文化局具體以修護為主,政府會盡力對建築物先修復,然後再規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