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首次採用潛挖式施工

2015-09-28

道路工程很多時對交通帶來不便,因此,施工單位在籌劃工程時都會想方設法減低工程對交通及周邊居民的影響,正如施工中的“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第三區兩條行人隧道,由於工程位置正處賽車跑道,除了分段施工外,還採用“潛挖式”施工方法,避免開挖路面影響交通,這也是公共工程首次採用“潛挖式”施工。

免開挖路面減賽道影響

“潛挖式”和澳門慣常採用的“明挖式”施工方法各有優缺點,“明挖式”的施工期較短,但佔用面積較大,甚或需封閉交通施工;而“潛挖式”的工序較為複雜,施工期因而較長,但不用垂直開挖,對交通影響較低。“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的兩條隧道橫跨賽車跑道,分別是由焯公亭休憩區連接松山晨運斜坡的“隧道一”,及由焯公亭休憩區連接得勝斜路的“隧道二”。考慮到工程需跨年進行且賽車跑道下管線複雜,經評估其地理位置及地質條件,適合採用“潛挖式”施工方法。

“潛挖式”施工主要由四個工序組成,分別是超前灌漿、開挖前安裝橫向插板、安裝臨時支撐及開挖、隧道結構構築四部份。今年初,施工單位開展兩條隧道的超前灌漿工程,在隧道開挖範圍預先鑽孔灌注水泥漿,以防止地下水滲入或因地下水下降而引致地面沉降,同時可加固土質,該部分工程已於本年中完成。

前期加固確保施工安全

正式開挖隧道前仍需進一步加固,確保施工安全,即第二步工序:安裝橫向插板,工程人員會在準備開挖的位置頂部安裝橫向插板,插板為每條約12米的管樁,並於管樁內灌漿,形成拱形的支撐廊,防止開挖時發生泥土鬆塌及下陷等危險,目前“隧道一”首階段的橫向插板已完成安裝,開挖工序已展開。

“潛挖式”開挖需與臨時支撐同步進行,這工序是整項工程最重要的部份,每開挖1米需安裝一個鋼拱肋,然後再噴漿保護已開挖的部份,這時可使用小型挖泥機加快開挖進度,但要時刻監測隧道土質及地下水狀況,每完成8米開挖後,再重覆第二步及第三步工序直至開挖完成。而“隧道二”的開挖工程待大賽車後展開,其中位處賽車跑道範圍會採用“潛挖式”施工,在得勝斜路約30米的一段,則會採用“明挖式”施工,即垂直開挖至定位後直接構築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