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51012號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歷史教育不應為政治服務

2015-10-12

戰紀念活動剛過,有意見認為,本澳教育輕視歷史國情,尤其國家觀,青年的思想已有問題,所以,應該強化歷史觀,以加強愛國教育。上述意見令人擔心,本澳歷史教育最終會否淪為政治工具,用來「洗淨」青年的腦袋?究竟,教育是為了甚麼?就是為了「愛國」嗎?

「推動歷史的人不應為政治目的,也不應用政治手段做事。」長年在中學任教歷史科的陳偉智表示,愛國情操包括多個元素:政府是人民選出的、支持的;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等。他續說:「我們不是愛一個黨,不是愛一個派別,不是愛一個領導人。這是要清楚的。」

本澳的歷史教育有可能成為洗腦教育嗎?陳偉智表示,可檢視教材和教師。教材方面,政府暫時是開放的,學校可選擇不同的教科書,甚至自製教材。本澳的歷史教師接受了專業訓練,應具備史學、史識、史才,陳偉智認為,最重要的在於史德──價值觀、倫理責任等。

「歷史老師不只為真相、求知,也為社會的未來發展去努力,為學生的得益,希望他們健康地、正常地成長。不為權,不為貴,不為任何政治勢力服務。」陳偉智認為,從事歷史教育的人,需要詳細分析不同的資料,使學生有能力分辨、明瞭、判斷。

慘痛的歷史事件易於挑動青年人的情感,令人擔憂。陳偉智表示,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見到「民族歷史輝煌、苦難、腐敗、墮落的一面」,他們便可深切體會其中的得失,找出日後完善民族、個人的路向。他認為,感情的投入應是透過認識、理解、關注、參與後慢慢培養出來的。

「用煽情的手法,做激情的安排,可能短時間內見到強烈的反應,但這是有危機的。」陳偉智表示,日本的軍國主義、德國的納粹主義、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很利用民族感情去煽動,變成極端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他說:「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不要用納粹、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手法。」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上任後,推動愛國教育的力度,看來超出前兩任司長。今年的九月十八日,社文司聯同兩個部門首次舉辦關於抗戰的電視和網上直播節目,邀請兩名抗戰人士分享經歷。令人擔心,譚俊榮是否已向中央承諾全力推行愛國教育?青年的腦袋會否因為高官的政治任務而被洗得一乾二淨?

在上述的電視直播節目中,譚俊榮說:「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今年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活動,我們希望教育界今後要進一步重視並系統開展這方面的歷史教育。既要培養年青一代『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也要樹立人道、正義、英勇和堅忍的高尚精神。……」

「我不反對舉行紀念活動。」陳偉智表示,自己也會在一些紀念日,向全校學生講述相關事件。「不是視乎政府需要而做,而是在歷史傳承、民族印記中,那些重大事件是不能忘記的。因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希望某些事件再次發生。」陳偉智也認同,譚俊榮較著力推行愛國教育。

今年暑假,臺灣中學生反對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發起連串抗爭行動,包括佔領教育部。陳偉智坦言,歷史無法不涉政治,近年,當地青年人對政治很敏感,他們擔心再次被政客操弄。他說:「要避免受到政治的強烈干預、參與、影響。因為,一滲入這元素,很容易有質的變化,由之而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陳偉智向讀者介紹兩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關於歷史的書本,可有助認識中國的近代歷史:《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作者是郭廷以;《中國近代史》(上、下冊),由徐中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