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116號
2016年01月16日
星期六
歐盟欲建軍應對俄軍革新
2016-01-16
冷戰結束後,繼承前蘇聯的俄羅斯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不過莫斯科近年重整軍備,更藉烏克蘭危機和敘利亞內戰等展示力量,首當其衝的歐洲不得不思考如何加強自保。一些歐洲高官開始主張,長遠而言要建立「歐盟軍隊」協調應對,阻嚇克宮進逼。不過要真正落實此計劃殊不容易,一來部分歐盟成員國和華府未必樂見,二來歐盟本身是否有足夠財力維繫聯軍亦屬疑問。
烏克蘭危機前年初升溫,俄羅斯派兵侵佔克里米亞,又涉嫌煽動親俄民兵與烏克蘭政府爭奪東部地區,其後甚至多次派戰機巡航北歐上空,引起歐洲輿論憂慮。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去年三月接受德國《時報》訪問時公開表示:「一支共同的歐洲軍隊將向俄羅斯傳達清晰信息,即我們是會認真捍衛歐洲價值的。」
歐洲確對俄軍新威脅憂心忡忡。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去年十月一份題為「俄羅斯悄靜軍事進化及其對歐洲之意義」的政策簡報指出,歐洲和美國一直低估俄羅斯自二零零八年起推動的系統性軍事改革,指俄軍一方面成功精簡最高決策層,騰出更多資源於其他改革項目及加強部隊專業程度,另一方面更徹底重組全軍,加強部隊調動效率,與冷戰後初期不可同日而語。簡報又指,對比之下歐洲軍隊表面上質素仍勝(至少不輸於)俄軍,但調動效率和長期投入能力有限,未必足夠應付俄軍的數量優勢,故有必要改善內部軍事協調。
不過,從容克的「歐盟軍隊」提議引發的爭議,已可預見上述構想面臨的政治阻力。抗拒聲音中以英國最為響亮,英國政府發言人回應容克稱,防務是國家而非歐盟責任,不會支持「歐盟軍隊」。在歐盟居領袖地位的德國反應較正面,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承認歐洲應有更深入的軍事合作,但任何歐洲軍隊都是「為了未來的計劃」。
其實歐盟已有一定的共同安全機制,例如有條款要求成員國全力協助「武裝攻擊受害者」。法國在去年底巴黎恐襲案後首次動用該條款,而非慣常般動用北約條款,便惹來浮想翩翩,但結果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此外,歐盟二零零四年已成立一支「戰鬥團隊」,二零零七年全面投入運作,有1500名士兵。理論上這支部隊可迅速調動以應對國際衝突,但迄今從未真正上過戰場。
容克辯稱歐盟軍隊可覆蓋非北約成員國,瑞典前外長比爾特反駁指歐盟非北約成員自一九九零年代起已開始參與北約行動,質疑歐盟軍隊架牀疊屋。中歐多國亦反應冷淡,捷克防長便明言北約才是歐洲集體防禦機制的頭號工具。有俄羅斯專家更質疑,華府會否任由歐盟建軍,變相擺脫北約影響力。
歐洲各國長年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防禦體系,國防預算一直偏低。丹麥籍的拉斯穆森出任北約秘書長時屢次警告,歐洲削減軍事支出釀成風險,批評歐洲「慣搭(北約)順風車」。
除了俄羅斯軍事威脅,難民潮亦令建立「歐盟軍隊」的呼聲上漲。在德國主導下,歐洲已增撥資源加強邊境巡邏部隊。德國財長朔伊布勒上月接受《星期日圖片報》訪問時再表態,指各國需要向歐洲聯合防務倡議注入更多資金,「最終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共同的歐洲軍隊」。然而,歐洲經濟整體低迷,外界質疑歐洲國家縱想提升防務預算,恐怕也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