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更有趣味性 兩岸及港澳共議科普創新

2016-05-20

【新華社廣州5月19日電】(記者陸蕓 馬曉澄)“伽利略”爬上“比薩斜塔”,將兩個不同大小的鐵球舉在手中,10,9,8,7……在台下觀眾的倒數聲中,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台下的小朋友激動地站起來鼓掌。

將著名的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展呈現在舞臺上,結合音效、影片表現科學故事。19日上午在廣州舉行的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論壇上,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用影片展示了這種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科普嘗試。

作為正在進行的廣州科技活動周的重點活動,科普論壇邀請了來自兩岸及港澳地區的科學“大咖”,共同探討如何創新科學傳播形式,讓大眾對科技更感興趣。

孫維新認為,科學教育應當結合生活、藝術和大自然。像免費的戶外舞臺劇這樣的表現形式,給孩子們腦海中留下科學“好玩兒”的印象,當他們在課堂上再遇到相關的物理學原理,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很多科學家有坎坷的生平和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激勵年輕人不要怕困難。”孫維新說,“有效和無效學習的區別就在於資訊是不是能在孩子腦海中留下來。”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科學傳播要跨界融合,也要尊重不同群體的個性需求。博物館、科技館等可以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激光秀、科普影視等多種新媒體、新技術來表現科學的內涵和外延。

“作為21世紀的博物館,必須要用多種形式來構築多元的教育體系,和學校的正規教育體系融合在一起,兩者結合起來,更好達到教育的目的。”王小明說。

作為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科技活動周於5月14日至21日舉行,期間兩岸及港澳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科普聯展、科普秀,在交流中促進科普創新發展。

記者在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聯展上看到,“好看”又“好玩”的科學知識引起了孩子們興趣。在台灣科學工藝博物館帶來的“鐵磁流體”納米展上,小觀眾們爭相轉動轉盤,黑色液體在磁場的作用下變幻著形狀,形成了兩朵美麗的“鐵花”。

“這種表現形式更像是藝術品,讓孩子們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更願意去了解納米是什么。”現場講解員黃小姐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