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諮詢所得意見不代表全澳人

2016-06-16

【本報訊】民署就「以冰鮮禽取代活禽供應」出錢出力進行六十日公眾諮詢,收得三百五十份意見,但這在總結報告發佈會上「零提及」。負責總結的理工副教授陳卓華解釋,相關意見已全載在報告裡,惟因部份是不具名、重覆發表,且不能完全代表全澳所有市民,故不作量性統計。

對於不像民調般有統計對該政策贊成、反對、無所謂,陳卓華回應稱,由於三百五十份意見中有具名及不具名的,也有部份人重覆發表意見,故他們只羅列顯示出來,並沒做贊成反對等量性統計。

陳卓華進一步說:「因為這三百幾份意見,係三百幾位市民的意見,但佢哋未必表示係代表晒全澳門所有市民的意見,我們只能夠列出來。」

報告:參與諮詢者多帶強烈動機及利益考量

而在報告書中更清楚表示,這些主動參與表達意見的市民,大多數是帶有強烈動機及利益考量來表達意見,當中有一些出席多場諮詢會、在各種渠道多次表達相同意見,惟他們只是眾多持份者其中一部份,其意見並不能代表全澳市民,這與問卷調查較有代表性是不同的。

在六十日公開諮詢期內設五個主要收集意見渠道、三個其他來源、五場公開諮詢專場及一場社團專場,收到三百五十份意見全載於總結報告內,並整理濃縮為六大主要意見。

這包括「中國人一直都有食用活禽的傳統習慣,喜歡其口感,且並不介意價格」、「本澳現時已有有效的禽流感監察機制,檢驗檢疫機制亦持之有效,認為爆發禽流感的風險已經很低」。

當中有指冰鮮並不代表沒食安問題:「相較於現宰禽,冰鮮禽由屠宰、包裝、上落貨、交貨等過程步驟較多,加上運輸路程及時間,憂慮冰鮮禽受微生物污染的機會增加」、「難以監控外地生產冰鮮禽之過程及質量,憂慮食品安全衛生問題」。

還有就是「引致食用禽鳥相關行業的經營者失業,文本內對家禽業界的援助內容較為空泛」、「建議進行中央屠宰,應於本澳設立集中屠宰場,對本澳生產之禽肉產品較具信心」。報告中有兩頁內容回應這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