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村歷史價值深遠 澳門海洋文化待發掘研究

2016-06-20

【特訊】由澳門文遺研創協會主辦,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協辦望廈考察團,於6月18日下午三時出發,路線由望廈康君真廟出發,沿美副將大馬路走至澳門文創綜合服務中心,考察團隊一行十二人,邀請到陳樹榮講解望廈村歷史背景和望廈規劃研究,並參加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舉辦的「望廈五百年」專題展覽研討會。

陳樹榮認為望廈村價值深遠,有待發掘研究和推廣。望廈村距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歷史,是澳門城外七村中最大的自然村。而望廈康君真廟面世二百二十多年,比觀音堂內現今的大雄寶殿早建幾年,在澳門建築史上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受到尊重。望廈康君真廟的碑記題額,刻有「天后康君真廟」,可見是該廟原稱。供奉康公又供奉天后的原因是因廟後是澳門東邊海濱,面臨海洋,海洋村民常拜謁天后娘娘,因而建天后康公廟,還建天后殿在觀音堂,體現著澳門海洋文化,反映當年村民信仰、生活和農村脈絡的實證。故此,城規會討論過的平移康公廟和開闢馬路計劃,會破壞「風水」,有機會破壞整個望廈村肌理,亦為居民生活帶來滋擾。其後,團員移師至澳門文創綜合服務中心。

在「望廈五百年」專題展覽研討會中,不同學者嘉賓分別講述對望廈未來規劃的見解,亦有望廈老街坊分享自小在望廈的成長故事和變遷。團員黃偉平亦就鄉土教育向嘉賓諮詢意見。另外,會長譚志廣亦在會上表示,沿美副將大馬路由郵政局建造的特色房居應被保留,冀政府將來可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