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620號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自學成家 麵塑藝術家林毓海為憑努力

2016-06-20

澳門麵塑藝術家林毓海,說到如何成為一個麵塑藝術家,他坦言是一條自學的辛苦路,全憑二十多三十年的自修、摸索,無師自通。由最初的一名點心學徒,刻苦自學,成為麵塑藝術家。他說,自已學習、摸索麵塑很辛苦。還謙虛表示,雖然自己技術仍未算太好,也希望可以將麵塑傳授予有興趣人士,讓麵塑藝術這種中國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與麵塑結緣

今年六十七歲的林毓海,由十四、五歲開始在茶樓推車仔賣店心,多年來曾到不少本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於本澳多間著名的茶樓、酒家做打雜、、點心學徒、廚房打荷等,也於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以專業技術人員身份,到珠海兩間著名的高尚食府任職。

被問到,為何與麵塑結緣?他說,大約一九六幾年……年青時做點心師傅,部份點心也與麵塑有關,例如天鵝酥、白兔餃,漸漸他便喜歡麵塑這們藝術。他說,當時在澳門也有一名麵塑藝術家,在議事亭前地售賣麵塑公仔,名字叫林伯,但他從不收徒弟,即使對麵塑產生興趣,想學,也是沒有可拜師學習的對象,於是,他唯有靠自學。

起初,林毓海在工餘時,用酒樓剩下的面粉練習麵塑,技術就是靠買書自學、練習,再自己摸索。有時到內地旅遊時,會買當地的麵塑公仔,回去後將之拆解,了解其造型、構造和技術等,吸取經驗、知識。

由於工作忙,他一度放下了麵塑興趣,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工作關係經常接觸到飲食時的麵塑,又重新拿起麵粉,做起麵塑藝術。

自學路不易

麵塑藝術講求造型生動,手工精細,人物神情的表達。在沒有導師下,靠書本和其他麵塑藝術由零學起,林毓海自嘆﹕「真的很困難」。

初期的麵塑成品,手工比較粗糙,人物神情表達也不到位,要不斷嘗試,修改,累積技巧、經驗,一點一點提升和改造下來。現在他的麵塑藝術,由中國神話人物,八仙過海、鐘葵、仙女、壽星公、仙童、動物,到動畫人物功夫熊貓,乃至自創的麵塑藝術人物舞醉龍、葡國土風舞,都栩栩如生,神態、人物表情維妙維肖。

麵塑藝術成為本土文化

二十幾三十年的學習、摸索、創作,作品融合中外、中葡、澳門本土文化,林毓海謙虛地說﹕自己的麵塑藝術成為了本土文化,既反映中國傳統麵塑藝術,也注入了現代色彩和澳門獨有元素。

他所創作的舞醉龍麵塑、葡國土風舞麵塑,便是本地文化元素的例證。功夫熊貓,也加入了自我創作元素作點綴。他說,有時創作靈感來自書,書上的麵塑公仔造型,部份是來自本澳生活、本地文化,例如舞醉龍、葡國土風舞。

問到什麼是最難製作?林毓海說,由於女性姿態較嬌柔,手指、神態要造得較精細,所以女性造型的麵塑對他來說較有難度。有了製型構思後,一般,大約數個小時便可完成一個麵塑的製作。先用竹支、鐵絲扎好支架,再由頭部、身體等一步步加上去。

開展覽也出於偶然

經過二十、三十年的創作,林毓海的麵塑藝術技術和作品都越來越成熟,麵塑藝術收藏品數目多。為了將隱藏在民間的麵塑藝術讓更多人認識,想起曾到瘋堂十號創意園區看過文創展覽。於是他毛遂自薦,到瘋堂十號創意園區,詢問可否借助這個文創藝術空間,展示他的麵塑藝術作品,獲瘋堂十號創意園區支持,他的作品已於五月十五至二十九日展出,讓更多市民、旅客認識這種傳統藝術。

希望麵塑藝術得以傳承

自學道路不易,林毓海由自學至今日創立自我藝術風格,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加入自我、 澳門本土創作特色,他希望,麵塑藝術能夠在澳門傳承下去。

過去,他曾被邀請,到廣州、佛山、江門展出他的麵塑藝術,目前也有透過工聯的廚藝培訓中心,開班教授麵塑藝術。內地也有人向他求教,拜他為師。稍後,他將與瘋堂十號合作,開辦麵塑藝術課程,將麵塑藝術傳授予其他有興趣人士,讓麵塑藝術得以傳承,不讓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