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620號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麵塑小資料

2016-06-20

麵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澳門街頭,甚少看見,但在以古裝或民初為背景的電影,偶而會出現,亦即是廣東所指的麵粉公仔。

麵塑發源於中國,起源於漢代,宋代《梦粱錄》中記載了把麵塑用於農曆新年、中秋節、端午節及及结婚、賀壽等傳統或喜慶節日。漢代時,人們把麵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以增强食品的視覺效果。明代的麵塑逐漸形成單純的藝術造形,例如人物、動物、花朵等,以及出現售賣藝術造形麵塑的小販。目前,中國北方部分地仍然有麵塑師。後期傳至越南,隨著中國僑胞至東南亞一帶定居,麵塑亦有落戶於新加坡。

麵塑要原料是麵粉和糯米粉,分為觀賞和食用兩種。觀賞麵塑一般用麵粉、糯米粉、防腐劑等製成,再塗上顏料裝飾。而食用麵塑以澄粉、生粉等製成,日常食用的動物造型點心,可以視為麵塑的一種。

麵塑由初期民間節慶、婚禮習俗、供奉神聖及送贈鄉朋的糕點和食品,逐漸演變至兒童玩意,由出現至今,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演變成麵塑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保留和傳承。內地部份省市,積極推動麵塑藝術的傳承,開辦麵塑藝術興趣班,讓年青一代了解、認識,傳承這門已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