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首次起訴售假商家索賠140萬內地首例

2017-01-06

【香港中通社1月5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吳為思)阿里巴巴日前宣佈,已將淘寶平台上的售假手錶賣家告上法庭,索賠140萬元(人民幣,下同),這成為內地首例電商平台起訴售假店主案。專家指,訴訟將進一步增加售假者的違法成本,拓寬打假機制,提高全社會打假的震懾力,給電商打假開創了新路子。

界面新聞5日報道,阿里巴巴4日將其平台上一家曾出售假冒手錶的網店起訴至深圳市龍崗區法院,以「違背平台不得售假約定、侵犯平台商譽」為由索賠140萬元,並要求其在媒體上公開道歉。目前此案正等待法院立案。

阿里巴巴聯合品牌權利人去年8月配合深圳市羅湖區警方開展行動,查處了劉某位於深圳的經營及居住場所,當場將其控制,查扣125塊假冒施華洛世奇手錶及兩枚假冒施華洛世奇公章等,涉案價值近200萬元,後深圳警方立案處理。

據悉,阿里巴巴通過大數據排查,發現表面生意紅火的劉某銷售的施華洛世奇手錶存在假貨嫌疑,並啟動「神秘抽檢」,邀請神秘買手購入後交給「施華洛世奇swarovski」品牌方進行鑒定,並證實其存在包裝不符、做工粗糙、顏色異樣等諸多問題,確系假貨。

這只是阿里巴巴打假的一個個案。浙江在線報道,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鄭俊芳表示,每年阿里巴巴花在抽檢上的費用高達1億元。「我們不僅要把不法分子送進監獄,還要在法律框架內用民事手段繼續追償,讓其出了監獄也不敢死灰複燃。」

阿里巴巴大數據打假系統每天24小時不停歇在全網掃描商品信息,並在2015年底組建平台治理部,有2000多名員工全職負責打假,另有5000名社會志願者積極參與打假。

阿里巴巴目前已準備了一份超長起訴清單,計劃以違背合同約定、侵犯商譽為由,不惜一切代價對售假店主展開持續追償。對於被訴店鋪的消費者,阿里巴巴也將按平台相關規則,協助其對商家發起維權。

這是阿里巴巴面對打假壓力的最新反應。去年12月2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時隔4年後再次將阿里巴巴列入「惡名市場」名單,影響其股價下跌,市值蒸發約60億美元(約合413億元人民幣)。此前去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加入國際反假聯盟(IACC),成為該國際組織的首個電商成員。但1個月後,由於多個歐美名牌強烈反對,聯盟暫停了阿里的會員資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研室主任、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肖志遠認為,傳統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存在訴訟周期長、舉證責任重、民事賠償額度低、刑事責任追究難且刑期較短等難題,電商平台通過合同前置,在合同中明確約束商家不得售假不失為一種直接手段,並借此對不良商家開展違約訴訟,有利於將紙上的知識產權保護落到實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周輝認為,通過訴訟將進一步增加售假者的違法成本,拓寬打假機制,提高全社會打假的震懾力。央廣網5日評論指,假貨一直是電商平台的主要頑疾,此次阿里的做法可以說給電商打假開創了一條新路子。有了法律這個武器,結合電商的主動排查和大數據系統,使打假行為系統化、持續性地大規模展開,再加上高額索賠,無疑會為製假售假者真正帶上「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