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2017-04-27

【香港中通社4月2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為思)插滿紅旗的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26日被拖出船塢,停靠在碼頭上。這艘5萬噸級的巨艦讓中國完整掌握了建造大中型航母的經驗和技術,為未來更大型航母的建造奠定基礎。即將形成的雙航母戰鬥群也讓中國朝著海洋強國的方向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該艘航母也進行了採用不同的相控陣雷達罩、增加停機區等優化。

環球時報等內地媒體26日報道,首艘國產航母的外形與遼寧艦相差不大,同樣採用滑躍起飛方式,並設有高大的艦島,但若仔細分辨,仍能看出新航母的艦島已有變化。最明顯的標誌是它採用了不同的相控陣雷達罩,雷達天線的安裝位置與宙斯盾戰艦類似,能更好地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監視周邊空情。此外,新航母艦島的整體布局也簡潔了許多,不再像俄式艦艇那樣在上層甲板擁擠著各式雷達天線,顯示出中國海軍在電子設備整合能力上的飛躍。

有媒體稱,新航母的滑躍甲板上翹角度從遼寧艦的14度改為12度。儘管肉眼很難分辨這樣的變化,但相關說法不無道理。據介紹,採用滑躍起飛模式的航母,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到底設為多少,往往需根據主力艦載機的性能及使用經驗進行調整。例如最早採用滑躍起飛方式的英國無敵級航母的前兩艘,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最早都是7度,直到三號艦皇家方舟號才吸取使用經驗,改成12度。因此中國海軍根據遼寧艦的實際使用經驗,微調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並不為奇。

另外,通過對比從上方拍攝的衛星照片,可以發現首艘國產航母相比遼寧艦,在飛行甲板上也有細微變動——其艦島長度明顯縮小,從而為艦首前部停機區騰出更多空間。中國航母專家李傑介紹說,通過增加停機區及優化飛行甲板功能區的劃分,可大幅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從而變相增強國產航母的實戰能力。這樣的改進不但有助國產航母的戰力提升,同時對進一步挖掘遼寧艦的潛力也大有裨益。

國產新航母的更多改進是在看不見的內部。李傑介紹說,首艘國產航母去掉了遼寧艦上12枚體積龐大的SS-N-19重型反艦導彈,節約了大量內部空間,可容納更多其他裝備或改善艦員的生活環境。此外,國產新航母的部分內部艙室和彈藥運送通道等可能也經過了重新設計,並增加了航空燃油等作戰物資的儲備,以提升航母的持續作戰能力。

此外,首艘國產航母的艦載電子設備相比遼寧艦,也有了針對性的改進升級,有效整合了雜亂布置的各種雷達電子設備,不僅讓艦島外形更緊凑幹練,提高了艦島內部的空間利用率,還可改善航母的電磁兼容性。

對於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的意義,李傑表示,中國藉此得以掌握了設計和建造大中型航母的全套經驗和技術。如果國產新航母的測試和服役進展順利,將為中國未來更大型航母的建造奠定基礎。香港商報稱,中國海軍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馬偉明少將此前透露,中國在艦載機電磁彈射技術上與美國相當甚至更勝一籌。美國海軍的經驗顯示,這種先進的彈射技術可成倍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從而極大增強航母的實戰效能。

另一方面,這艘國產航母未來服役後,中國將超越俄羅斯、法國等海洋強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雙航母戰鬥群。這不僅讓中國擺脫了航母使用上的捉襟見肘,還得以演練兩個航母戰鬥群相互掩護、配合與協同作戰的能力,讓中國朝著海洋強國的方向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

台灣東森新聞網日前評論指,中國第2艘航母僅用3年就完工下水,專家們開始期待下一艘航母會以多快的速度進入世人的眼中,中國海軍也即將從「淺藍」駛向「深藍」。軍事觀察家稱,中國正在掌握海軍技術,雖然能力仍落後於美國,但與印度相比已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