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探訪近300年曆史的台灣彰化八堡圳

2017-04-27

【中新社臺北4月26日電】(中新社記者龍敏、劉舒淩)約300年前,莊稼成熟的芳香飄過台灣海峽,吸引一撥撥閩粵居民跨海而來,也開墾出越來越多的土地。春耕秋收,有一種東西不可或缺、甚至會引發拓荒者之間群體械鬥,那就是水資源。

閩粵居民也將開發水圳的技術帶到台灣。這裡所謂的「圳」,在閩粵方言中,是指灌溉用的水渠。近日,在和煦春色中,中新社記者探訪了位於台灣中部的彰化縣二水鄉八堡圳。

因為降雨量偏少,台灣目前正遭遇持續缺水危機。台灣當局「水利署」供水情勢預警顯示,台中市以及彰化縣北部處於水情稍緊狀態。

但是,有近300年曆史的八堡圳運行良好,濁水溪的水流奔騰進水門,入圳道,震撼異常。

彰化縣二水鄉吳姓村民告訴中新社記者,雖然遭遇乾旱,但八堡圳充分保障農業用水,他的家中三塊水稻田長勢良好,再過一個月將抽穗,又是一個豐收年。這位村民回憶說,自童年時,八堡圳就保障著彰化平原農業用水的充沛。

目前,八堡圳沿途流經十幾個鄉鎮(二水、田中、社頭、員林、大村花壇、秀水、鹿港、田尾、永靖、埔心、溪湖、埔鹽及福興等)。

台灣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陳仕賢認為,被譽為台灣三大古圳之一的八堡圳,可以稱為孕育彰化平原的「母親河」。正因開鑿了八堡圳,引濁水溪水流潤養,彰化縣方能開發成為農業大縣。

興建於1719年的八堡圳,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水利結構完全仿照其老家晉江陂圳的形式來設計,主要工程是在濁水溪中游築陂(堤壩)截流聚水,提高水位,同時開圳(管道)導流,形成圳渠灌溉網絡。

八堡圳也是閩台對渡的重要見證。陳仕賢說,距離八堡圳50多公里的鹿港小鎮,曾是18世紀中葉台灣的重要港口;在知名的鹿港天后宮設有施世榜的長生祿位,上面刻有「功垂八堡」字樣。

現今的八堡圳,逐漸成為知名旅遊地。新建的八堡圳公園內,可以欣賞濁水落日,還設有古老的打水設施、龍骨水車等,展現台灣水利發展史。沿著八堡圳建設的自行車觀光車道,長約七公里,沿途經過二水車站、二水台灣獼猴保護區、八堡圳源頭、林先生廟以及源泉車站等景點。

每年11月登場的「台灣跑水節-八堡圳傳奇」,已成為彰化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也提醒著世人「飲水思源」。

站在古老的八堡圳水閘門旁,溝渠中濁溪水依舊混濁。已流淌了近300年的水流,依然豐沛地穿過穩固的溝渠,抵達前方的某塊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