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成本澳第二號殺手 新青協倡社區設AED機 普及急救知識

2017-08-17

【特訊】心臟驟停通常伴隨著心臟疾病的發病而發生,發作時間短,並且缺乏前兆,對病人的生命產生嚴重的威脅。不過,病人如果在病發時得到即時的急救措施,將大大提高其存活率。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趁暑假之際,和澳門急重症學會舉辦了一連八場的「CPR及AED急救實踐課程」,藉此普及澳門市民的急救意識。新青協副理事長兼信和醫療中心行政主任張志雄表示,心臟驟停的急救時機可謂爭分奪秒,有必要在澳門推廣實施心肺復甦(CPR)及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知識,並逐步在各區內適當位置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為病人的生命提供多一層的保障。

張志雄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澳門的第二號殺手,當發生心跳驟停而又無法得到及時救治時,病人將在十至十五分鐘內死亡。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在病人心跳停止的一分鐘內,立即為病人給予電擊,心跳回復的機率將高達九成;而每延遲一分鐘,病人的存活率將下降7至10%。他表示,教育發展基金曾資助澳門學校在校內添置自動體外除顫器,令儀器在校內的普及程度較高。然而,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市內人口密集,並且遊客眾多,但自動體外除顫器在社區內普及程度不高。除非現場有具心肺復甦知識的人員,否則未必能在意外發生時向病人提供即時的救助。因此,政府當局有必要逐步普及在澳門各區內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及推廣心肺復甦。

張志雄續指,心肺復甦等相關急救知識和操作在國外相當普及,如法國近四成人口接受過心肺復甦的培訓,而德國更是近八成的人口具備相關知識。相比之下,澳門的急救知識普及率低,如非市民主動參加急救課程,一般難以從其他途徑接觸到相關知識。同時,一般由政府資助所提供的急救課程,目標群眾主要面向暑假期間的學生或某一指定職業,未能達至有效普及全澳市民急救知識水準的作用。他建議,最好由政府牽頭推動,將心肺復甦及自動體外除顫器的操作和知識作為澳門學校的必修課外知識,並鼓勵澳門企業在上班時間內為員工安排急救培訓課程,全面推動普及澳門居民的急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