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0915號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李克強『1+6』對話會: 解答中國與世界的關切
2017-09-15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張蔚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日在北京同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萊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里亞和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卡尼舉行第二次『1+6』圓桌對話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一國總理同時與六大國際機構負責人開展對話,這樣的對話層級與規模在國際舞台並不多見。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不僅中國要繼續傾聽世界,世界也有必要深入瞭解中國,對話是在解答中國與世界所關切的問題。同時,美歐一些國家政策趨於保守內向,國際機構自身也面臨風險與挑戰,他們期待從中國得到一顆『定心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之錨』。當前國際社會對多邊體制、全球化和金融監管未來發展方向存在分歧,此次對話會意在厘清上述問題,向外界傳遞信心。
對話會期間,李克強提出5點建議,強調各國應堅持和衷共濟,順應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大趨勢,更大力度推進結構性改革,維護以自由貿易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增強世界經濟增長包容性,繼續推進金融監管改革等。與會國際機構負責人普遍給予積極回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嵎生注意到,李克強強調,『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不能相互關門,而是要更大力度開門,擴大相互開放』。會後發表的新聞稿中,關切『保護主義』的表述共出現3次。中國政府與六大國際組織呼籲各國避免政策過度內顧。
王嵎生認為,上述表態將為貿易自由化注入信心與動力。丁一凡說,與前些年相比,一些地區和國家的保護主義做法現在更隱晦,是給保護主義『披外衣』。國際機構與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更容易達成共識,新聞稿3次關切保護主義問題,是在向這些國家傳遞信號。
中國政府與六大國際組織還指出,結構性改革應根據具體國情安排改革的重點和次序,增強經濟韌性。丁一凡認為這是對話一大亮點。中國已作出大量嘗試與努力,包括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動化解淘汰過剩落後產能,對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進行包容審慎監管等。但不少國家在這方面仍屬原地踏步,擺脫經濟危機後不再費心出台後續改革措施,如果不下決心轉型,世界經濟面臨的威脅將加大。
會議涉及世貿組織的有關表態同樣引人關注。各方共同表示,以WTO為代表、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成員解決貿易爭端提供了制度框架。
王嵎生說,這一表態顯然有現實針對性。一方面,有的國家在處理貿易糾紛時把國內法淩駕于國際法之上,甚至表示爭端的解決並不必然受制于世貿組織裁決。另一方面,對於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台的積極作為,西方有些人斷言中國要另建新的國際體系。中國與六大國際組織此次強調規則應由大家共同遵守,既是維護既有國際規則,也意在表明中方的訴求是建立更公正合理的秩序,絕非另起爐灶。
從對話成果看,中國政府與六大國際組織也很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各方認為,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對於全球經濟融合和穩定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陳鳳英表示,貧窮與發達國家都需發展基礎設施以拉動就業、投資、貿易與消費,為經濟提供更多動力。下一步如何把民間資本引入互聯互通,是各國和國際組織應繼續探討的問題。
此次對話會還很關注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各方期待在2019年春季會議、不晚於2019年年會前完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15次份額總檢查,包括形成新的份額公式。這一表態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宣言》的時間表一致,反映了發展中國家訴求。
陳鳳英認為,IMF改革非常重要,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不是第二大份額國。由於美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歐洲佔世界經濟比重下降,美歐在份額問題上都缺乏改革意願,下一步改革將很難,新興經濟體更需抱團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