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風險 食得安心
2017-11-06
人類每天都要依靠進食、飲水來維持生命。華人有句說話﹕「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的重要性。食物與我們生活及生命息息相關,除了要講求食物味道,最重要是注重食物安全。近十年,不時揭發黑心食品,地溝油、孔雀石綠、二噁英、工業用食盬、色素、酒精製作食物、有問題嬰兒奶粉、不明食品添加劑被摻入各種食材等。早前,多名食客進食自助餐後,疑因進食非熟食海產而出現不適,進入大閘蟹季節,又驗出內地大閘蟹內含有可致癌的二噁英。連串問題食品,提醒我們,時刻都要注重食品安全。
食物由生產地/來源地到桌上,經過複雜的過程及環節。食品到消費者手上前,經過養殖場養殖生產、捕撈或採收、屠宰加工、儲存與運輸、分銷及零售、冷藏、解凍、烹調處理等。在全球貿易化、食品供應全球化下,食品供應地不再單一,除國內、亞洲區以外,可以遍至歐洲、非洲、南美或北美洲。當中各環節,必需謹慎處理,食品安全質素才可以獲得保障,食得安心。
由食物鏈到餐桌
食物由選購地點,經過煮食送到餐枱,經過多重環節,每個環節都隱藏危機,以肉類及海產為例,在生長、飼養過程中,可能受污染的環境影響,例如水質受污染、海洋污染增加大型魚類體內重金屬及有機污染物的含量;家禽在飼養過程中,進食含有禁止使用成份的飼料、或被注射激素加速生長、有關的有害物品都會積聚在禽畜的肉類或體內,進食過量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影響,例如豬隻被飼食哮喘藥、瘦肉精等,多年前內地鰻魚被驗出含孔雀石綠、今年大閘蟹驗出含二噁英等。一旦土質及水質受污染,人類進食受污染的農作物都會對健康有影響。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了滿足全球糧食需求,雨林被過度開發,間接做成水土流失、消耗大量水資源、排放溫室氣體、影響氣候調節;極端天氣使農作物生長失調、久而久之令自然-食物-人類之間造成惡性循環。
澳門的雙重檢測防線
特區政府於二零一三年通過了《食品安全法》,列明食品生產、加工、調配、包裝、運輸、進口、出口、轉運、貯存、出售、供應、為出售而存有或展示均屬食品的生產經營,受該法律所規管。同年十月二十日在民署職能架構下成立食品安全中心,負責統籌本澳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包括監察世界各地發生的食安事件、收集相關訊息並進行評估分析,當懷疑相關食品已流入本澳市面,會作抽驗及要求供應商暫時下架,保障市民的健康。透過入口檢驗檢疫制度和派員巡查本澳生產經營食品的場所,抽取食品樣本進行驗測,雙重檢測防線,阻截問題食品在本澳市場流通,民署曾指出,本澳食品安全合格率普遍達百分之九十多,安全程度高其至高於國際。同時,透過網站、公佈食品抽查結果、宣傳活動、廣告等,不斷提高市民對食品安全的知識,鼓勵消費者、製作食品的業界、食材供應商、運輸業等,從自身出發做好預防工作,保障本澳六十多萬人口及每年到訪的超過三千萬旅客食品安全。
食安頭號問題
看似新鮮、衛生的食材,隱藏著「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源,包括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素及化學等。世界衛生組織(WTO)於二零一五年十三月發表了《全球食源性疾病的負擔的估算報告》,推估全球每年有多達六億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其中造成四十二萬人死亡、當中五歲以下兒童佔了十二萬五千人。「食源性疾病」可引起急性症狀,例如噁心、嘔吐和腹瀉這類食物中毒病徵,還能導致癌症、腎或肝衰竭、腦和神經疾病。這些疾病可能在兒童、孕婦,老年人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身上較嚴重,當中,兒童身體和智力發育可能延緩。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無論在高收入或發展中地區均會發生。根據衛生局向民署食安中心的通報的個案數字顯示,本澳在二零一四年共發生了十三宗疑似食物中毒個案,二零一五年有十四宗。患者大多出現嘔吐、腹瀉、肚痛等胃腸炎症狀。所以,我們透過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確保食品的貯存溫度及時間合,徹底煮熟食物,可以大大降低風險,做好有效的預防措施。
選購新鮮食材、保存恰當、徹底煮熟,剩菜要包好放入雪櫃,再次進食前要徹底加熱,這些看似簡單到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市民不要掉以輕心,謹慎處理好每一步驟,才能食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