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基金會李應平:港台文化交流不能斷

2017-11-11

【香港中通社11月10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寧之羽)“港台之間的文化交流一定不能斷掉,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努力。”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近期在香港接受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說道。

她指,過去十年,台灣和香港文化交流頻繁,人員互訪和展覽演出這類交流很多,更重要的是,兩地很多觀念與政府政策有互相學習的過程。這兩年,政府層面上的交流可能沒有那麼積極,但是民間交流沒有斷過。“文化這件事本來就是唯一能夠突破政治的最好方法與途徑。”她亦希望,透過香港,能夠維持台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繫。李應平是台灣知名的文化政策推手,曾經擔任台灣文化部政務次長和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如今,她繼續在政府之外為協助台灣的“鄉鎮文化”出謀劃策。

台東的“稻米之鄉”池上是其中一例。每年的秋收時節,這裡廣闊的稻田風光化身成為舞台背景,邀請歌者與舞者走進池上演出。李應平形容,70分鐘的節目,可以看到後面的佈景一直在改變,天空一直在變化,有時太陽從雲裡射出來,會感到人是很卑微的,不單是看演出,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對話。

作為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背後的推動者,李應平說,兩三萬人口的池上是凝聚力與自主性很高的農村社會,年輕人外流普遍,最開始基金會的人就是走進池上交朋友,包括與當地人喝酒培養感情。後來就與村民一起討論可以為池上做些什麼事。

作為舞台背景的175公頃稻田屬於近600位農夫與地主,要達到演出時的“金黃色稻穗”效果,他們需要把生產時辰調整到一起。“這是非常精密的科學計算,同時也是非常強烈的人文精神的展現。”李應平說。

雖然池上的整體人口仍然在下降,但過去兩三年已經開始出現回流。李應平表示,希望透過藝術節把池上的聲音送出去,讓村外的人平時有時間可以來池上住上一陣,這樣既不會對當地生活造成滋擾,來的人也可享受池上的生活品質。

現在的池上在春、夏、秋、冬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此外,好基金會還邀請藝術家駐村創作,為他們創造與土地近距離接觸的創作環境,同時也為當地孩子帶去藝術教學資源,讓村裡的小孩有機會接觸當代藝術。台灣著名畫家、作家蔣勛目前已經入駐池上近3年。李應平直言,台灣因為起步比較早,因而在文化產業、文化傳承,以及文化創新方面都有很多摸索與努力,但很多計劃亦出現“瓶頸”。她認為台灣已經走過“社區營造”,到了下一階段的“地方創生”。如今,台灣面對的問題是少子化、人口外流以及隔代教養等。

她又以台東的鐵花村為例指,當地鐵路局廢棄宿舍空間已經改造成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戶外音樂空間,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平台讓原住民留在故鄉,用自己的專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在這旁邊也發展起來半生活市集,供當地的藝術家、設計師、有機小農販賣商品。

李應平表示,鐵花村帶動地方產業、觀光產業,也帶動民宿發展,促使藝術家回流,改變地方面貌,也提升地方人的自信心。她相信,通過提升自我價值感,讓年輕人看到前途的可能性,才可能讓他們回到故鄉,認為鐵花村做地方創生的經驗值得參考。同時她也坦承,文化扎根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文化是滲透性的,是關於價值觀的形成。並不是說一定要讓年輕人回到鄉村,而是當故鄉需要幫忙的時候,年輕人會透過自己的方式去支持故鄉。現在池上、鐵花村做的事情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李應平沒有給出確切答案。但她指,目前看起來是能夠提升鄉鎮的社區認同,同時創造鄉鎮的自信心、榮耀感和產能。